日前,笔者走进浮桥村,近距离了解该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展。
祠堂宣传入人心
“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必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重。学文必恭,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村书记陈灿煌介绍说,浮桥村主姓“陈”,有着敬神爱宗亲的传统,祖厝祠堂是村民逢大节日、红白喜事必来之处,这些关于“孝道”“好家风家训”的图文,营造了文明做人的氛围,让村民在认识上有章可循、操作上有据可依,促其形成“白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新风尚。
红白“瘦身”简成风
近年来,浮桥村提倡丧事简办,倡导厚养薄葬,大大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人情负担、精力负担。为了改变丧事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习俗,浮桥村老协会2012年就提出厚养薄葬的建议,倡议村民在老人在世时多尽孝,老人去世后丧事简办。
他们在村祠堂张贴公告,提出如下实施意见:“即日起,本村的丧事操办,均不再办理宴席。出殡前(午餐)以咸饭、菜汤接待,出殡后,各自回家不设宴席。抬棺的及挑五味菜的每人礼仔钱20元(七日散饭、做三年均全部取消开支)”。
经过几年的约定俗成,以及祠堂“一约四会”制度再加强调引导,目前浮桥村的红白喜事和“佛生日”等敬神节日大多“瘦身”成功,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明显减少。
尊老爱幼传孝道
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走在浮桥村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尊老爱幼,人间美德”“重孝道、知感恩、传美德”等移风易俗的宣传标语。为倡导厚养薄葬,改变过去个别出现的 “老人生前子女不孝,去世后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浮桥村注重弘扬“孝文化”,配合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好儿子、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乡贤榜样在示范。在今年春节,浮桥村乡贤陈维德、陈昆福叔侄两人又捐出五万元善款,委托村委会、老协会为全村193位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300元到500元的春节慰问金。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捐资老年人事业的公益行动,他们俩叔侄已坚持了数年。
走在村道上,村书记指着影响村容村貌的禽舍,说:“乡风文明还需好环境,接下来村里还会组织小组长、群众代表讨论如何整治这些禽舍,一家家做工作,让村子从内而外美起来……” 对接下来的“孝心村”和“移风易俗”文明创建工作,陈灿煌也有自己的思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浮桥村还是出名的浪子村,到如今变成“孝心”示范村,离不开一届届领导班子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也离不开村里想干事、能干事的“有心人”的合力推进。
我们深知孝文化和移风易俗都不是一朝一夕蹴就的,需要一点一滴为群众办实事、引导群众做好事,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才能将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