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凌晨,强台风“杨柳”逼近东南沿海,厦门市气象局应急指挥中心灯火通明。我市气象灾害台风应急响应从三级提升至二级,暴雨四级响应同步启动。
台风来临之前,市气象台会发出台风消息或警报,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此时,市民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台风逼近时】
在台风逼近时,务必细致检查室外设施的稳固程度,特别关注门窗、室外空调机等设施的安全状况。如果发现设施不够稳固,应立即加固。同时,将低洼地带、海边等易受水浸的房屋内的家具、电器及重要物资,统统移至高处。
在台风可能影响的区域内,建议避免不必要的出行,特别是老、弱、病、残、孕、幼等群体,尤其不要前往海边或低洼地带观看大浪和风暴潮。
【台风来临时】
台风来临时,应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台风紧急警报。建议尽量留在坚固、安全的建筑物内,务必紧闭门窗并远离迎风面的门窗。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务必避免外出,以防狂风暴雨突然袭击。仔细检查家中的电路、炉火和煤气等设施,最好拔掉不必要的电源插头。一旦屋内进水,应迅速切断进线电源开关,防止因雨水淹没电器引发触电事故。
在台风肆虐期间,由于风力强劲,往往会导致大型广告牌坠落、树木连根拔起,甚至电线杆倒地等危险情况。因此,市民在外出时应远离高楼大厦等高大建筑,并时刻警惕高空坠物。
【台风过后】
台风过后,路面仍可能存在积水、泥泞或其他障碍物,给车辆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台风过后的出行中,驾驶者应保持高度警惕,谨慎驾驶。步行者和骑行者也要密切关注路况,选择安全的出行方式。
(厦门晚报记者 兰云丝 通讯员 王君 林敏丹)
【链接】
24小时轮值监测 提供精准气象支撑
“杨柳”作为今年首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市气象台、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市气象服务中心全员早早进入状态,24小时轮值监测台风路径。
8月13日白天,“杨柳”的大风开始影响厦门。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进驻市防汛办联合值守,从专题研究部署到升级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节奏层层递进、牢牢把握,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气象支撑。
面对增强的大风和降水,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加强气象雷达、探空系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设备和信息网络系统的维护、巡查及运行监控;24小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省市会商研判,市气象台提前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蒋永成介绍,在“杨柳”影响期间,我市还专门整合风雨实况。
截至8月15日,市气象台共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27份,气象部门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防联动,向全市各级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16条。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期,对重点降雨区域和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高风险区域开展风险提示。同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7条。
市气象服务中心面向港口、码头、地铁、航运等行业开展“伴随式”专业专项服务,制作厦金、厦鼓航线逐6小时专项服务材料、锚地气象服务专报等,为客运航线的停航复航提供精准气象支撑。按照“一过程一策”的科普宣传要求,以图文直播、实景慢直播、闽南话大喇叭短视频等形式发布台风动态,做好台风防御知识宣传。
【相关新闻】
救援队应急备勤 台风天筑牢防线
台风“杨柳”影响我市期间,我市的救援队伍启动台风应急救援响应,做好防御台风各项工作。
厦门市曙光救援队于8月13日下午集结志愿队员96名,携带通信、排涝、抢险、舟艇模块等专业救援装备176台套,按照专业能力整合8个前置救援小组,针对湖里区、海沧区、翔安区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街道进行前置备勤。
据了解,台风来临时,曙光救援队一般有几种救援和备勤方式,如前置备勤,全员携带装备进入可能的风险隐患区街等。根据往年经验来看,一旦发生极端天气,我市会启动封桥封路的应急方案。队员们通过前置备勤可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救援;还有相互支援,本市内哪个地方有险情,就近派出救援小组进行多梯次支援,保证充足的救援力量等。
“杨柳”影响厦门时,厦门蓝天救援队50名队员兵分三路,在思明区厦港街道、集美区灌口镇和后溪镇通宵奋战。
台风来临前,蓝天救援队会启动应急备勤,召集队员详细分工。队员们在台风来临前要做大量工作,排查树木、广告牌等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物体,在海边、水库、河边劝导市民游客远离危险地带,同时将低洼地带的居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暴雨来临,队员们带着抽水机到积水的地方做好排水工作。台风过后,队员们还要第一时间清理倒伏树木、折断的广告牌、路面淤泥等。(记者 吕嘉捷 吴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