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非遗南音项目传承人陈成芬, 20多年来全心致力于南音弹唱、教学、研究,至今已培养出上百名学生。经年累月的辛苦教学,使他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即便如此,他仍心系南音,心系学子。
“南音在泉州就如同宝贝一样,我很喜欢它,也很喜欢和孩子们作伴,一起弹奏。”现年77岁的陈成芬在医院病榻上这样说。
义教义演二十载 辛勤付出爱无言
陈成芬,原名陈温良,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人。55岁才开始学习南音的他,因颇具天赋又刻苦学习,两年内便学有所成。自开班授课以来,他耐心指导,倾囊相授,所培养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学习南音需要花费不少钱,这些琵琶、管弦乐器我不知道投入多少钱了”。陈成芬笑着说道。虽无退休金,但以子孙给予的生活费,为学生添置各种教学器具和配套服装,并无偿开展南音教学,组织义演活动,花费已不下20万元。
情至深则爱无言,情至切则爱无声。以往每天天一蒙蒙亮陈成芬就起床,骑行一公多里路,到教学点河市镇南音分会扫地、浇花、擦桌椅,整理孩子们学习用的各种乐器和琴谱,等着来学南音的孩子们和村里的南音爱好者。为了能让孩子们吃饱饭更好地学习,陈老还自费为学生提供早餐,风雨无阻,他的关爱犹如温和的春雨一般润物无声。
20多年来,陈老始终坚持着一个规矩,就是不收取学生一分钱。而且一有机会,便自掏腰包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开展公益演出,以演代训提高学员南音水平。“4月份我回去的时候,又给他们买了18套服装,大大小小件的都有,这其实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平时登台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能统一着装,有个良好的形象。”陈老开心的提起。
此外,在坚持义务教学和公益演出的同时,陈老一直在进行南音创作与研究,发表了文章《陈三五娘故事与南音的渊源》,编(谱)写《俞公颂》《乌峰山》《忆春坑》《陈三坝》《王妈宫》等南音曲目和故事。为了进一步提高南音的影响力,每逢春节等重要节假日,他都带领学员开展公益演出。即使在去年,他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坐在现场观看完整场演出。
一弹一唱话传承 不忘初心献余热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由于年事过高,辛苦教学,凡事亲力亲为,自2015年起,陈成芬便因病多次往返医院就诊,但老人节俭,每次只是开些药吃便应付了事。2017年底,他亲自牵头组织了外县(市、区)的十几支南音团队,齐聚河市南音社,共唱千年雅乐。当天中午他还自掏腰包,摆了十几桌饭菜,宴请各位弦友。当他把最后一位朋友送走后,自己也被家里人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如今,因病暴瘦40斤的陈老在病榻上,仍记挂学生,割舍不下这份南音情。“1995年起,我们镇便成立了南音社,我作为当时的第一届社长,想到没有将南音发展起来是不行的,便相继组织一些孩子来学习,通过耐心指导、点拨,已培养了七八届学生。现如今这群孩子有天赋也聪明,会拉二胡、弹琵琶、吹洞箫,能弹会唱,我实在是不忍心将他们放下,将南音放下。”陈成芬不舍地说道。
在医院治疗半年多的陈老,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已有20多万元,区级相关单位曾多次前往医院看望老人,并想通过爱心渠道为陈老争取帮扶资金,然而都被他一一婉拒。“大家对我都是一片好心,我不想给别人制造麻烦。”简单有力的话语,让人对这位老人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每逢节假日,南音社里总能传来一阵阵婉约清扬的歌声,如今陈老病重,难有机会与学生们共同演绎一曲曲南音。现在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那几个还未“出师”的孩童,还有南音的传承。他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能传承闽南文化,播扬南音遗响,促进南音事业繁荣发展。
南音生南国,薪火永相传。愿有更多人能做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南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