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经大蓝田,南来桃林渡,水色倒立青,林烟横积素。”来过泉州德化著名景区南埕的游人,总有一幅这样的美景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南埕镇的温泉,是老天爷赏的‘金饭碗’,可不能让这好资源闲着!”德化县政协常委郭华萍欣喜的话语里,道出了委员们对当地资源开发的迫切期待。
这个夏天,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德化县政协以创新为帆、履职为桨,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委员进百村”专项行动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度“绑定”,瞄准“温泉+传统村落”这一黄金赛道,组织广大政协委员下沉乡村一线,让汩汩流淌的温泉水,成为唤醒古村落沉睡的“源头活水”,在瓷都大地绘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黄谷莹 摄
在调研走访中助解难题
提及南埕村,这座藏在双芹溪与浐溪交汇处山谷里的村落,早已是荣誉加身——“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传统村落”“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而这一连串亮眼的名片,为其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调研中,委员们针对“开发难”“申报难”“盘活难”“改造难”等问题,充分发挥跨领域协作优势,一个助力温泉开发的完整规划逐渐成型;全程护航“德化黑鸡科技小院”项目申报,让特色农业与科技碰撞出火花;着手盘活百年华侨楼、老供销社等闲置建筑,让承载着村落记忆的老房子重获新生;统筹推进周边文旅环境提质改造,把村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打造成“风景线”。正是这份跨界思维与务实行动,让农文旅融合的种子在古村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势喜人。
当前,从温泉资源科学开发、文旅业态升级、乡村环境整治等多个维度,委员们已提出了10余条接地气、可落地的建议,构建起“深入调研—精准献策—跟踪落实”的闭环工作机制,让每一条建议都能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在点题协商中接连解题
“咱们有‘真温泉’,还有‘森林’‘溪流’作伴,这生态优势必须变成发展优势!”不久前,一场聚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点题协商活动,在南埕镇火热举行。
其间,委员们的调研足迹遍布南山舍民宿、南埕中学旧校址、华侨楼等关键点位,大家蹲在泉边察看水质,走进老建筑里探讨改造方案,不放过任何一个温泉资源与传统建筑融合的可能性。在座谈会上,委员们与德化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农业农村局、文旅集团等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把调研中发现的难题摆出来,把可行的思路提出来,把推进的时间表定下来,现场气氛热烈而务实。
这场点题协商,亦是县政协创新履职的生动缩影。如今,随着协商成果逐步落实,好消息接连传来:县农业农村局已将南埕村列入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推荐名单,争取为村落发展再添一块“金字招牌”;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把南埕村纳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项目县级申报推荐名单,让古村落建设融入更多先进理念;县文旅集团也已提上日程,年内将启动温泉槽车采购,计划到2026年,一座集疗养、休闲于一体的温泉综合体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在实际行动中创新破题
从温泉资源的科学勘探开发,到旧校舍的活化利用;从特色民宿的集群化发展,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县政协始终把履职的根深深扎在乡村的沃土中,用实际行动守护古村落的“形”与“魂”。
据统计,在委员们的助推下,11处濒临“失活”的历史建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重焕往日光彩,一砖一瓦都诉说着新的故事;“溪郊湾”野奢露营基地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周末时分,帐篷连片、笑声不断;南山舍精品民宿凭借独特的设计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体验……
县政协主席张秋英表示,通过创新“点题协商+专项行动”模式,县政协组织委员们从“会场”走进“现场”,既守住了传统村落的肌理与韵味,又为其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实现了“保护”与“激活”的双赢。
如今,漫步南埕镇,地下涌出的温泉水带着暖意,滋润着这片土地;古村落的石板路上,游客往来不绝,热闹非凡。县政协以创新履职,让温泉真正“留”在了古村,“活”在了百姓生活里,“热”在了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王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