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1月24日讯(通讯员 郑晓梅 叶晓臻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初冬的暖阳里,在长泰区马洋溪畔的旺亭村村口,来自台湾的设计师正与村民们围坐在凉亭中,展开手绘规划图,与村民共商朱一贵纪念馆周边环境的提升改造。大伙谈得真切,议得热烈,共绘美丽家园新图景。
这幅跨越海峡的共绘场景,正是长泰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的生动写照。
今年,长泰被确定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突破传统单点改造局限,创新提出“一溪四韵、三类改善”规划,探索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新路径。
所谓“一溪四韵”,是为这片土地描绘的新骨架。以马洋溪为主轴,串联十里、旺亭、后坊、山重四村,依村定位,打造“后坊福韵、旺亭禄韵、十里寿韵、山重喜韵”特色,形成“一村一特色、四村共联动”格局,推动四村从“散落珍珠”变成“串珠项链”。
规划背后,是两岸团队的智慧交融。在漳州市住建局统筹指导下,台湾团队携台湾本地营造经验,与大陆建筑师团队组成联合体,开展驻村“陪护式”服务。
作为福建省首个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山重村的“宗亲文化”成为两岸合作的天然纽带。台湾团队与村中长者一同翻阅泛黄的族谱,走访斑驳的古厝,探寻清末民初两岸宗亲频繁往来的历史。为了让年轻一代记住来处,也让老人心中沉甸甸的乡愁有处安放,“原乡·迁台记忆馆”应运而生。馆内珍藏的1200多件涉台文物与族谱,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为了真正扎进乡村,台湾设计师团队白天走访村民和游客,晚上召开宣讲会,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他们发现,游客渴望舒适的休憩点,各村则需要引流展销的空间。于是,“一村一驿站”的构想逐渐成形,这些驿站既可便利八方来客,也可为村民开辟增收新途径。
“所有的改造,都是以人为最主要的出发点。”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张孟珠感慨,“在村里和村民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这样才能挖掘出村民的改造需求,把底摸透,才能形成更加契合本地、有长期实用性的改造方案。”
如今,这些集休憩、惠民共享、农产品展销、文化展示与打卡功能于一体的驿站,已成为节假日链接游客与乡村的新纽带。
乡村振兴,以人为本。长泰紧扣“宜居、优筑、乐聚”三类改善,将台湾“微改造”的精致理念与本地实际需求相融合,切实惠及民生。
在宜居环境改善中,当地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聘请村民担任“环保督导员”;在优筑农房方面,团队“入户问诊”,聚焦居住安全,根据老人生活动线改造生活空间;在乐聚空间营造上,旧公园、篮球场纷纷变身微乐园和健身公园,新建的共享茶室更为村集体经济开辟新路径。
“现在方便多了,上厕所也不怕摔了,真要谢谢这些台湾孩子!”84岁的朱茶米爷爷家改造了厕所和厨房,配备了适老化家具,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和安全扶手,他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民生改善让乡村更有温度,而产业的活化,为乡村的永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旺亭村的“光鱼美食一条街”对10家农家乐进行升级,推出两岸融合菜品,并成立手作合作社,打造“马洋溪伴手礼”;后坊村举办的“桃李采摘节”吸引大量游客,果农人均增收近3000元……长泰的实践,正从“乡建”走向“乡创”,形成“乡建反哺文旅、文旅助推乡建”的良性循环。
长泰区委统战部副部长薛支祥表示:“台湾团队用专业视角和接地气的方式,唤醒了沉睡的乡村,也深化了闽台之间的地缘联结。”
马洋溪潺潺流淌间,见证着长泰乡村的美丽蝶变,也承载着闽台同胞共兴乡村的美好愿景。在这里,两岸智慧交融共生,乡愁有了扎根之处,乡村振兴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鲜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