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答
问: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答:“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调整是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践证明,生育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1.5—1.6的总和生育率,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25年前后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之后将快速下降。因此,这次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缓解人口骤降的趋势,促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问与答
问: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答: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
三 单独两孩政策如何落实好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的梦想将变成现实,但有意要“二娃”的“单独”夫妇们,在“心动”与“行动”之间,还横亘着政策的落地,等待着具体实施的“发令枪”。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呢?
单独两孩政策何时在全国推开?2013年年底,中央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对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作出总体部署,并明确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时间。2014年年初,浙江率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江西、安徽、天津、北京等相继跟进……截至7月初,单独两孩新政已在29个省份落地。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会出现生育小高峰吗?据预测,政策调整后,全国每年出生人口不会有大的增加。目前,全国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有1100多万对。在这些人当中,由于受住房、抚养成本、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愿意生两孩的只占其中一部分。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0%的单独家庭想生二孩。即使个别地区符合再生育条件人口较多,也可以采取倡导合理生育间隔等措施,防止出生堆积。综合这些因素,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今后一个时期出生人口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规模,不会出现新一轮婴儿潮。
为什么不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大量研究表明,如果现阶段就实施普遍两孩政策,短期内将引起出生人口大幅增长。据专家预测,届时全国出生人口每年将增加1000万,加上现有的每年出生人口1600万左右,出生总人口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将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从长期看,总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峰值推迟到来,会影响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的实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