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8月7日讯(通讯员 廖桂婷 闽南网记者 黄紫燕)在闽南金三角的青山绿水间,一缕传承四百七十多年的米香,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曾获“米粉王”御赐美名的安溪湖头米粉,正香飘全国餐桌,蝶变为年产值超2亿元、带动300余户村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其不仅延续着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更成为带动安溪县湖头镇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匠心独运: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承的完美融合
说起湖头米粉,可谓家喻户晓。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湖头米粉,其独特品质源自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五阆山优质矿泉水的滋养、本地籼稻米的醇香、溪畔沙滩“上晒下烘”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制作工艺,共同造就了米粉的“白如晶冰,细如清丝,韧如胶簧,状如花絮。”
12道传统工序、20余小时的精心制作,在16位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下焕发新生。2024年,“湖头米粉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通过举办“湖头米粉王”大赛、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等措施,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完美融合。
三产融合:“软”“硬”兼施打通城乡要素
近年来,湖头镇通过资源整合,以“小米粉”撬动“大产业”,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发展新路。该镇建设湖头米粉加工园,以工业反哺农业,引入自动循环风干除湿机(获国家专利),不仅解决了传统晒制的痛点,更通过标准化厂房、冷链物流等配套,让湖头米粉的产能和品质实现双提升。
如果说工业是产业的“硬支撑”,文旅则为湖头米粉注入了“软实力”。该镇投资建设了阆味堂——湖头美食文化展览馆,串联李光地故居、泰山岩等景点,开发“美食+研学”路线,让“吃一碗粉”变成“逛一座城”。
此外,湖头环城路的贯通破解了交通瓶颈,城中村改造中新增的停车位、充电桩、雨污管网,让湖头镇广迎天下宾客,皆能品尝湖头米粉,极大提升了产业的承载力。
强镇富民:多元业态创新创共同富裕生动样本
在湖头镇,提到米粉产业,就会讲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明暖。2012年,他牵头成立全县首家米粉合作社,推行“四个统一”——统一收购原料、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渠道销售。目前,合作社已带动300余户农户加入,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该合作社也获评省级示范社。
多元业态的创新,让“一碗粉”的价值被深度挖掘。除了传统米粉,新开发的淮山米粉、紫薯米粉、山茶油米粉等健康系列抢占年轻消费市场。电商团队签约销售平台,线上销量占比激增。2025年,厦航将湖头米粉纳入机上两舱餐食,“湖头炒米粉”正式“飞”向高空。
产业的繁荣反哺着乡村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与慈山农校共建的研学基地,培育技能人才。金融部门推出的“米粉贷”,为农户创业提供超千万元授信等,都为人才培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发展路径:传统产业实现现代化突围
从宫廷贡品跃升为非遗美食,从家庭作坊壮大为年产值数亿元的支柱产业,湖头米粉走出一条特色振兴路。近年来,湖头镇通过品牌建设(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4年度大国好货·一县一品特色品牌”)、科技创新(引进智能设备、开发健康系列)、渠道拓展(线上线下融合、航空餐食)、产业融合(文旅+研学),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现代化突围之路。这缕穿越四百七十多年的米香,不仅擦亮了地标名片,更成为带动村民家门口致富、实现城乡互哺、三产融合的“金饭碗”。正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明暖所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缕穿越四百七十多年的米香,正飘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