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杜石生泉州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组长
点评人:张秀芳泉州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点评人:吴光宏泉州一中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
——政治——
体现时政热点注重解决问题能力
【试卷分析】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总体比较平稳,符合新课程的相关概念,通过大量设置新材料、新场景,包括文字史料、图表等,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的能力。
从整体上讲,今年高考试题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主要考查主干知识;2.知识点考查并不均衡。
从整份考卷看,基本上都是考查主干知识,难度适中,较少偏题怪题。
今年的考卷侧重考查经济史,经济史的考查比重很大,大概在50%以上,其中选择题经济史部分占了一半,大题也是考查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比重较低。而在往年,经济史的考查比重在30%左右。
从能力考查的角度讲,主要考查历史学科要求的前两项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张考卷中,考生估计有以下两个地方会失分:一是阅读障碍,在材料中,古文史料的比重很大,给考生带来了较大的阅读难度,也给考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历史图表,也会给考生的阅读、信息提炼造成一定的困难;二是调用所学知识能力较弱,在做题时,往往会答不全,知识点回答不完整、不全面,造成失分。
【给下届考生的建议】
从备考的角度,下一届的高三学生,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学习:
第一,要侧重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只有夯实基础,建立完整而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在答题中做到有条不紊、滴水不漏。这样,也就能减少失分的情况;
第二,要以《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为纲。取舍、整合教材,重点抓主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新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史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近几年的高考主观题,侧重于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的重点集中在明清、近代史。这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交融,实际上就是近代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体现。
要处理好考试当中的能力体现。提升和训练这种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高考真题做载体,来提升学习能力。
——————历史——————
考查偏重经济史两项能力薄弱导致失分
【试卷分析】
今年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从考核目标与要求、知识范围到题型及其在各模块的分布都以2012年的高考说明为依据,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分值结构、题型、难度上总体比较稳定,稳中有新。
试题坚持“三贴近”原则,背景材料涉及世界粮食安全、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精神、雷锋精神、社会主义义利观、人大换届选举等时政热点问题,生活与时代气息浓郁,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试题通过新的情景材料,以图片、表格、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要求高,给考生答题增加了困难,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从试题分析来看,39大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一方面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特别是39(4)的倡议书,有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选修部分考查“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新增考点,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足够重视,答题会比较理想。
从学生考后反映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试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情境很熟悉,入题容易,但要答得好不容易。
【给下届考生的建议】
建议在今后的复习中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构筑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关注时政,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事件,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地理——————
考卷难易适中考查图表体现学科特色
【试卷分析】
整体来讲,今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难易适中,比较符合高考的难度要求,难度系数在0.5~0.55之间。
就选择题来讲,共12道题,其中人文地理4题、自然地理8题。读图能力还是很重要,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也有较高的区分度,难易比例是6∶3∶3。其中第1、4、9题难度较大,第4题是答案选项较为相近,有迷惑性;第9题是从数字上很难判断出答案。第10、11题都较为常规,属于容易得分的题目。第12题利用竿影来判断太阳方位,问得较为巧妙,设问比较有新颖性。一般情况下,如果没练习过的学生,都不太容易答对。
就综合题而言,主要考查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区域图。其中第1、2题问法较为常规,主要考查最基本的自然要素。第1题中“海岸线特点”这一知识点可能不容易答到,容易造成失分;第2题中“海水顶托作用”这一知识点也不容易答到,容易失分;第3题与去年高考题相似,考查有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问法较为直白,要求分析某个产业的社会经济原因,如果丢分,那就是学生不会结合新兴的服务性产业进行分析,“人才”、“科技”、“高校”等因素的遗漏,也会造成失分。整体而言,综合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简单罗列一些相关因素,就能得到不低的分数。
选做题,一般是考查类型及分布规律、成因、危害、防治措施,这次的选做题,基本上不考查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给下届考生的建议】
要了解教材体系的能力要求。如区域地理部分,侧重区域定位,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必修Ⅰ部分:侧重结合图表分析五大自然地理的运动规律,推出地理事物或事象的原理、规律及成因等。
在复习方法与技巧上,首先要注重图表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说图,尽量挖潜图文信息。加强对图表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要关注提取信息能力培养。如何提取、加工信息,是高考获得高分的关键。近几年的高考特别是福建省的高考题,往往都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有些是直观表示的显性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需穷尽材料的所有显性信息或部分的隐性信息,归纳整理信息,用关键词来答题。若分数值较大题,则有些是需要调用原有知识储备来答题。因此,平时在讲评练习、试卷时除加强审题能力外,更应该加强图表能力信息提取的训练,最大限度捕捉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对于地理的自然、人文要素要深刻理解,并熟练加以运用。
选做题要注重“类型及分布规律、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几大部分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