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这些台籍士兵很难得到日军的平等对待,据曾被征为台籍日军的台胞林俊雄回忆:“除了军饷的不一致外,平常遇到苦差,也总遣台湾士兵去做。举个例子吧!有次我们奉派去攻打海南岛北部,桥梁是毁坏的,指挥官就挑选海军陆战队里身体强壮的台湾兵,站在河里当桥梁,让穿皮鞋的日本兵从肩膀上踏过去,到军队全部通过时,两肩都溃烂了。我也是站在河中的一位。现在回想当天被践踏的情况,肩部还会隐隐作痛。简单一句话,台湾兵永远站在第一线——除了享受之外。”
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海南的日军不断遭受台籍士兵的反抗:在海南岛英洲坡日军工程队当警卫兵的台籍青年罗金荣,因不满日本人的欺压,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个夜晚,杀死值岗日军,夺了三支步枪和子弹,投诚到抗日队伍;在海南岛日本矿山工作的台籍青年邱火荣,因不堪日籍工头打骂,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刺死日本工头,跑进山林,后被海南当地民众营救;嘉义人杨坤荣等28位台籍士兵,于1945年1月19日,击毙日军50多名,生俘一名,起义投诚。整个抗战期间,在海南起义的台籍士兵达到290人。
回不去的故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一边着手接收台湾,一边开始遣送中国境内的日本战俘。在海南,日本战俘和侨民很快于1946年上半年,全部被遣送回日本,而在日军中服役的台湾人,却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被关在集中营中,有的流落街头。这些人几经周折才回到台湾,有的则最后留在了海南。根据1946年《观察》杂志的报道,当年11月,仍有6000多名“台籍日本兵”和台民滞留在海南岛的榆林港,他们缺衣少食,处境极为困难。未几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又开始征召台籍青年,把他们投入中国大陆的内战前线。那些在海南岛等待归乡的“台籍日本兵”和台民,尚未等到遣送他们的船只,就等来了内战的烽火,因而被强制留用或收编。
罗登辉在他留下的纸条中写道:“终战后,我被来海南岛接收的国民政府军以台湾人技术者留用,在1946年3月强制收编派到三亚市国民政府军航空基地服务,待遇是陆军上士。本来听说在9月份有开往台湾的船只,包括我在内的原日本军人、军属、军夫台湾人共39人都在为返回台湾而准备,但是不幸的是,因为遇到台风,基地内的兵舍被推倒了,我们被继续留下来整建,因此就失去了回台湾的机会。”罗登辉就这样又当了三年“国军”,离开部队后,他在海南开了家木工店,“一人孤独生活”。接着,解放军来了,他被“解放”、收编。
1943年,罗登辉被日军征用到海南时,他的妻子已怀胎8个月,眼看就要见到孩子的出生,他却从此只能在异乡想象家乡的模样。他经历了从“日军”到“国军”再到“解放军”等不同角色的急剧转变,待到生活稍稍稳定,又迎来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