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联建实现“1+1>2”效应
农村饮水安全历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高唐镇联建的6个村也不例外。如何保证联建村饮用水供应充足、水质安全,是村干部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高山坊上墙自然村,现有农户8户,常住人口42人。
“原先,村民为解决饮水问题,就用毛竹管从山上引水到自己家中。然而,这样的简易取水装置,一遇下雨天,水就非常浑浊,甚至出现断水的情况。”高山坊村支部书记高长贵感慨道。
由于装置简陋,两年前,一场山洪便将村民搭建的毛竹水管冲坏了。从那时起,高山坊上墙自然村就和常源村头自然村共用水源。
“两村是‘邻居’,借用水管顺理成章。虽然村头村现只有农户5户,常住人口16人,一旦在外务工的村民过年返乡,两村的生活用水量,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常源村支部书记高佑明担忧道。
为实际解决上墙自然村村民饮用水问题,高长贵提出了修建饮用水工程方案。然而,修建这个饮用水工程大约需要3.5万元,对于一年村财收入只有5.15万元的高山坊村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联村党委”成立后,党委书记张林顺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便向金湖电力有限公司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位后,就会从中拨款用于上墙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张林顺说。
解决饮用水问题,实现基础设施联建,仅是常口“联村党委”开展区域化“大党建”的其中一个方面。
依托联村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发挥联村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制定联防、联调、联处预案,实现乡村治理联动,让村民自治活起来,则是“联村党委”联合发展的另一有力举措。
过去,常源村二级电站发电用水与常口村云衢山漂流用水出现矛盾,多次协调无果。“联村党委”成立后,多次召开协调会,召集两村签订用水协议,妥善解决了两村因水资源造成的多年纠纷。
“在‘联村党委’人居环境齐抓前,村里的生活垃圾都采取集中焚烧,这造成了极大地环境污染。目前,我们村和陈坊村正着手建设垃圾中转站,构建‘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这将彻底改变农村垃圾焚烧现状。”邓坊村支部书记肖刘财说。
党建工作联抓、基础设施联建、产业发展联兴、矛盾化解联调、发展利益联享、乡村环境联治、村企村校联动……将乐县高唐镇6个村的联合建设,发挥了1+1>2的效应,村民的幸福指数也随之不断攀升,一幅幸福、美丽、温馨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刘莉婷 聂艺璇 沙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