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光靠“咬牙坚持”不行
早上7点,家住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一区的刘雯出门上班时,将两袋垃圾带走,一个垃圾袋中装着果皮和剩菜,一袋装着其它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刘雯已持续了三年多。
刘雯所在的小区是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小区中的每个垃圾桶旁,都有一块宣传板,上面标有“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物”的分类明细。尽管这块宣传板已经伴随小区居民生活了很久,但打开垃圾桶,不同垃圾混杂的情况仍旧出现。
同为垃圾分类试点的枣营北里小区情况类似,虽标明了垃圾分类的类别,但厨余垃圾与生活垃圾经常混杂在一起,每天需由专人进行二次分拣。
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许多小区十余年前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记者对多个试点小区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下多个小区垃圾分类的情况。走访了相关专业人士,探究“零废弃小区”还需要几步才能完成。
甘露园南里一区缺失的垃圾桶
激进型
垃圾分类能换积分
劲松五区,一间绿色小屋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居民的厨余垃圾进行称重。在这里可以进行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及其它垃圾回收。居民可以通过垃圾称重后获得积分,1公斤厨余垃圾积2分,1公斤可回收垃圾积10分,30分以上就可兑换卫生纸、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在后端处理中,他们还全程进行监控,避免出现混装混运的情况。在居民高女士看来,这样的方式给小区居民带来了一些分类的动力,让自己愿意参与其中。
在昌平区的金榜园小区中,过期药品回收箱、废旧电池回收箱、废弃灯管回收箱……摆放在小区几个主要出入口处。打开过期药品回收箱时,里面满满地堆放着各种过期药品。对生活环境污染较大的荧光灯管等也分类回收。居民张女士是小区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中。在她看来,小区中常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宣讲,让居民参与其中。不断地宣讲,形成垃圾分类的氛围,使居民开始有所行动。“通过对落叶与酵素混合进行堆肥,形成的肥料可以改善小区土地质量,也可以让居民领走,感受到分类、环保带来的效果。小区中的生活垃圾,也在居民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拣,而后分类运输。最终的目的就是达到‘零废弃小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