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在学科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深耕八闽沃土 赋能乡村振兴
金秋九月,八闽大地稻菽飘香。
武夷山下的生态茶园、闽江河口滨海湿地、漳州平原的果蔬大棚,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的身影活跃在希望的田野间:他们扎根大地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更将自主培育的优质品种、创新研发的农业技术、科学优化的生产模式,播撒在阡陌纵横的乡野,让科研成果在泥土中生根,于丰收里绽放。
从“一枝独秀”的菌草技术到“万物互联”的智慧农林,从“科技小院”的点点星火到“头雁领航”的群雁齐飞,这所扎根东南的省属农林高校,用一组组鲜活数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办学:让“立德树人”成为“校之大计”
自1936年福建协和大学农科点燃福建农业高等教育薪火、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开启我省本科农林高校独立设置新篇,到1952年福建农学院正式成立,再到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与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发展足迹镌刻在福建农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中。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校不断深化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学科建设,成为福建省农林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知识创新力量。
宁德福安“科技小院”对应茶学,南平光泽“白羽肉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对接动物医学,莆田秀屿“乡村振兴研究院”牵手作物学……在福建农林大学,“专业设在乡村振兴一线”不是口号,而是遍布八闽的清晰足迹。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以建设“农林特色鲜明全国一流大学”为牵引,实施“一体两翼”学科战略:以林学、植物保护两个国家急需学科群为“主干”,并交叉融合了多个相关特色学科,形成“1+N”雁阵。学校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稳居全国农林类高校前列。2024年,学校22个学科入选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硕博士学位点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博士点由2000年的2个增长至16个,硕士点由2个增长至50个,构建起以农林科学和生命科学为核心,农工、农理、农文、农医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
从虚拟仿真实验到田间地头毕业论文,福建农林大学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乡村振兴需求深度耦合,让每一门课程、每一本教材、每一项成果,都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注脚,为农业强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十三五”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含联合);学校7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居全国农林高校第2位;牵头编写全国新农科教材35部。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系统重塑。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福建农林大学开设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本科实验班——严家显实验班,实行“本科—硕士”贯通培养;设立“头雁”项目导师团,为每一位乡村产业带头人配备高校教授、行业专家、企业CEO“三导师”;打造“科技小院+产业研究院+县域乡村振兴院”三级实践网络,把课堂搬到田间,把作业写在大地。近5年,毕业生基层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新农人”成长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
攻关:让“纸面创新”走向“地面突破”
8月25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徐通达不仅成为福建省唯一的获奖者,更是全国农林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
“科学探索奖”由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联合发起,核心定位是资助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此刻的实验室里,徐通达正熟练操控移液枪在培养皿间精准起落,专注于在幼苗芽尖捕捉植物中的神秘信号分子。这份荣誉,既是对他过往科研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是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征程上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作为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始终以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不断强化基础科学研究,突出原始创新能力。这一坚持,最终转化为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的持续突破——在《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三大期刊合称CNS)上,学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发表19篇高水平论文。
回溯科研历程,2015年是福建农林大学的“破局之年”:学校首次在《细胞》与《自然》各发表1篇论文,实现了CNS顶刊发表的历史性突破。此后10年间,学校保持着年均至少1篇CNS论文的产出节奏,并成功实现CNS三大顶刊“大满贯”,成为农林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
成果的持续涌现,离不开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与培育。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累计吸引并培育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81人(1109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91人(185人次),形成了一支以植物科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发表论文,更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表示。
扎根八闽大地,福建农林大学围绕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在多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实现“纸面创新”向“地面突破”的跨越——
学校率先破译甘蔗、龙眼、四倍体花生等10个特色作物基因组,培育新品种124个,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
依托“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属高校牵头建设的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学科持续针对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在疫情早期监测预警、新型生防工程菌研发、松天牛小首螨新天敌开发利用、新型杀线剂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研成果背后,是学校完善的平台支撑与长期的技术积累。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拥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与45个部级创新平台,为科研攻关提供了优质硬件保障。由此,福建农林大学在多个农林关键领域屡获突破:近十年以来,在杉木遗传改良、细菌农药、蔬菜害虫防治、竹纤维制备、兰科植物保育、食用菌种质创新、竹资源高效培育等领域,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186项,其中主持126项。
服务: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既要让论文写在期刊上,也要让技术长在土地里。”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更道出了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真谛。
深耕根系生物学研究30年,廖红是全国“最美教师”,是实验室里的女科学家,更是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用科研成果架起教育、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桥梁。目前,廖红团队已在我省多个茶叶主产区建立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点,辐射面积十几万亩。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深入实施服务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十大行动”,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累计选派科特派2500多人和科特派团队600多支。
同时,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再生稻等产业开展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学校在全省建设5个科研试验基地、37个产业区域示范基地、69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引育新品种800余个,推广本土栽培新品种80余个、新技术100余项。
其中,菌草技术不仅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还走向海外,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菌草技术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在1986年发明的创新项目。该技术实现了“以草代木”的突破,从而减少了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目前,菌草技术已经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86个县(市)和全球107个国家应用推广,被列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成为我国农业援外和减贫合作“国家名片”。
面向“三农”主战场,福建农林大学立足八闽,辐射全国,让“科技之花”在实践的沃土中绚烂绽放,“结”出浓浓乡土情怀——
与地方政府共建食用菌、茶、兰花、竹等12个产业研究院、10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和75家科技小院;聚焦乡村振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累计培育学员1000余名;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服务足迹遍布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等10多个西部省区;发挥对台区位优势与农林学科特色,持续深化闽台教育和农业融合发展,共建19个省部级闽台农业科技交流平台……
今年夏天,学校228支“三下乡”重点实践队,万余名实践队员在465名实践导师全程指导下,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解码农业现代化的基因;于科技创新的试验场,探索绿色发展的密码,将职业生涯与广袤的大地紧密相连。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林院校必须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表示,面向未来,福建农林大学将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四个基地”宏伟蓝图,努力建成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福建日报记者记者 蒋丰蔓 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