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随着稻香,看“单产冠军”如何炼成

来源:福建日报 2025-09-22 11:08 http://www.mnw.cn/

今年我省早稻单产426.5公斤/亩,连续7年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随着稻香,看“单产冠军”如何炼成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早稻再获丰收,平均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福建表现尤为亮眼,单位面积产量426.5公斤/亩,连续7年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根据收获季节,福建粮食分为春粮、夏粮(以早稻为主)、秋粮。今年以来,全省春粮、早稻接连实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三增长”;秋粮生产渐入佳境,各地中、晚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粮食安全这根弦须臾不可松懈。当前,粮食要实现高位再增产,扩面积潜力有限,重心必须落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不断刷新粮食单产纪录。

  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随着稻香,追着稻浪,看“单产冠军”是如何炼成的。

增产的重心在大面积单产提升

  种粮的第五个年头,邵武“新农人”江平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早稻干谷平均亩产近650公斤,比第一年翻了一番。

  2021年,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江平,因看好农业发展前景,返乡创办邵武市润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他满怀期待地流转了700多亩耕地,春种早稻,夏种大豆,冬种油菜。可跨界创业之初,种粮“小白”始终不得章法。第一年,早稻亩产只有300公斤,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媒体报道中,许多高产示范片单产屡创新高,不少再生稻、中稻示范片还成为‘吨粮田’,为何理论和现实差距这么大?”涉农不久的江平产生疑惑,“到底要如何大幅提高单产水平?”

  这是田头的困惑,也是案头的课题。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单产水平持续提高,产能持续巩固。”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翁定河说,全省粮食面积、产量常年保持在1250万亩、500万吨以上。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仍应继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要增产,无外乎两点:扩面积和提单产。

  推动抛荒山垄田复耕种粮,鼓励发展“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因地制宜探索“烤烟—水稻”“胡萝卜—旱作水稻”“食用菌—水稻”等粮经轮作模式……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想方设法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福建不可谓不努力。但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

  相较之下,单产的“天花板”要高得多。

  看品种潜力,水稻品种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公斤,比福建大田单产高162公斤;看技术潜力,福建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示范项目建设的高产示范片,通过集成系列高产技术模式,单产普遍比全省平均水平增产10%以上;看区域潜力,福建水稻亩产比江苏低160公斤,玉米比广东低17公斤。

  由此可见,粮食增产的重心在大面积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超八成。

  基于这样的背景,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启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那么,究竟何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它和传统高产示范片有何不同呢?

  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林武解释,大面积单产提升显著区别于小面积示范。过去,我国农业生产采取的是“单技术为主、小面积示范”的推广模式,局部高产典型并不稀奇。反观大田生产,还存在技术到位率和装备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尚未形成。

  “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就是要打破‘反差’。”翁定河强调三大转变:由点到面,从打造百亩田、千亩方逐渐向整区域提升转变;由“单技”到“综合”,按品种、区域集成组装良种良机良法,形成定制化高产模式;由“单环”到“全链”,在耕、种、管、收各环节深挖潜力。

  作为粮食主销省,福建也展现了“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担当。此前印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粮油作物主要品种平均单产比2022年提高3%以上,其中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6公斤,比2022年提高18公斤,增幅4.1%。

既要系统集成又要找准突破口

  今年开春前,江平的合作社引进一套全新装备——水稻精量播种设备。原来,去年林武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润农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面对江平提升单产的迫切需求,林武在把脉问诊后,支了关键一招:育壮秧。

  “秧好半年稻,壮秧产量高。”林武告诉江平,播种育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秧苗要想长得壮,播种就要做到密和匀。现在农民播种大部分是在平盘上撒播种子,要么太疏,要么太密。疏的地方,秧苗素质倒是好,可是空间浪费,育秧效率不高;密的地方,秧苗间相互争夺空间和养分,最终谁都长不好,营养不良,又细又长。参差不齐的秧苗移栽后,难以应对复杂的大田环境,高产无从谈起。尤其是在邵武这样的闽北山区,早春天凉,一场倒春寒便可能导致烂秧。

  其实,这是全省水稻生产的通病。育壮秧,则是福建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突破口。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种、水、肥、药、机全要素高度集成,耕、种、管、收全链条协同推进。”省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既要系统集成,又要找准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里?

  从作物类型看,水稻是全省覆盖面最广的粮食作物,玉米、油菜则是福建特色粮油作物,产能提升需求和潜力大;从薄弱环节看,水稻播种仍以机械平盘撒播和人工撒播为主,精量精准播种机械较少,播种质量不高;从区域差异看,南平、三明、龙岩三地的水稻产量差异很明显……全面复盘,系统剖析,福建确定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首要突破口,也就是林武为江平提供的育壮秧方案。

  秧苗要长得壮,农机农艺缺一不可,重点则在播种装备升级。近年来在福建久经考验的水稻精准条播流水线、高速密播生产线等设备,可以大展拳脚了。

  引进精准条播流水线后,江平感觉自己终于赢在了“起跑线”上。

  与人工撒播不同,这套设备通过将水稻种子分条播种的方式,做到精准对位,精确控量,可节省用种量10%~30%。如此一来,每一粒种子都拥有了充足的生长空间,雨露均沾下,自然长得身强体壮。面对春寒时,适当延长秧龄,推迟插秧时间,也不怕秧苗因空间不足徒长;由于秧苗间彼此有独立空间,机械化插秧时,取秧针不容易切断根系,秧苗移栽后迅速恢复活力,返青期大幅缩短……如今,像这样的现代化播种育秧设备,已逐步在福建推广,全省超20%的水稻育秧工厂完成了设备更新,增产效果不俗。

  粮食生产是一场长跑,不仅要赢在“起跑线”上,更要步步为营,激活每一个节点的增产潜力。

  林武从水稻生产的全链条为江平梳理了技术要点:优化品种,甄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优异的良种;合理密植,提高基本苗数量,通过群体优势保证有效穗数;科学施肥,基肥、分蘖肥、穗肥缺一不可,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用什么肥、用多少肥,都要专属“营养餐”,既让水稻“吃饱”,还要水稻“吃好”;精细管水,严格遵循“三水三湿两干”原则,满足水稻不同阶段对水分的精确需求;采取“一喷多促”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有效应对水稻病虫害……环环紧扣,一招不落,田畴沃野很快给出了正向反馈。今年,江平的合作社的早稻,创造了他从业以来的最高亩产纪录。

让高产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大田

  随着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产田块正在福建诞生。

  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分享了另一种“反差”:2016年,当地刚刚开始发展再生稻产业时,再生季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2024年,这一数字达到300公斤以上,算上头季产量,亩产吨粮不在话下。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采取适当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割一季的水稻种植方式。”郑莉说,再生稻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是提高种粮效益、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军。

  为提升大面积再生稻的单产水平,浦城打出了组合拳:筛选再生力强、耐碾压、适宜头季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破解头季稻机械化收割时稻桩碾压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为再生季高产奠定基础;加快建设“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好耕”的高标准农田……得益于此,浦城再生稻亩产不断实现突破。如今,浦城已成为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今年面积有望达到10万亩。

  同时,当地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下,探索规模化发展“稻—再—油”模式,也就是在再生稻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实现“稳粮、扩油”两手抓。

  这一模式的难点在于,水稻与油菜生育期茬口搭配难度大,油菜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尤其是油菜收获期正是头季稻插秧的关键期。省里和县里制订的策略是稻与油各退一步——筛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以育苗移栽代替传统直播模式,大幅缩短油菜在田时间;同时利用培育壮秧优势,延长水稻秧龄,适当延迟水稻插秧时间,如此一来,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茬口便实现无缝衔接。目前,浦城“稻—再—油”规模已超万亩。

  类似的成效不胜枚举。

  福鼎市创新发展“早稻—晚稻—蚕豆”高效轮作栽培模式。今年4月举办的福鼎蚕豆优质高产竞赛,吸引11个村的12个经营主体参与,参赛田块平均亩产超过1270公斤。

  上杭县利用烤烟面积大、分布广的特点,主推烟后稻创高产模式,在全县开展提单产、增效益行动,鼓励种粮大户参加高产竞赛。去年,全县53个百亩示范片,烟后稻亩产7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达到7个。今年更是开展烟后稻创高产整村制推进行动,将高产范围不断扩大到全县。

  ……

  这些各美其美的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均指向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共同目标。按照计划,今年全省粮食作物单产要比前四年平均单产增加1%或者3公斤以上。眼下,全省春粮、早稻均已实现“三增长”,秋粮主力中的中稻开镰在即,晚稻田间长势喜人,这一目标有望圆满达成。

  放眼未来,福建的思路是: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协作攻关,整合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资源,突出水稻、油菜两大关键作物,统筹兼顾大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突破不同作物增产薄弱环节,明确不同区域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攻方向,建立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打造优势产区,带动全省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

  在林武看来,推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从示范片、示范点走向更广阔的大田,难点在于农业分散经营的制约。

  “福建的基本省情是耕地总量少,分布分散不连片,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仍将是主流。”林武说,与规模化经营主体相比,小农户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意识薄弱、门槛高。因此,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托管服务等方式,实现单产提升技术“开源”,在实现大户单产提升的同时,把小农户的单产水平也提上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单产提升。福建正不断探索总结水稻播种育秧的“1+N”模式,利用水稻现代化育秧工厂的优势,开展统一播种育秧,为周边农户供应高质量壮秧,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原标题:随着稻香,看“单产冠军”如何炼成
责任编辑:方迪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频道推荐
  • 闽将翁泓阳夺得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男单冠军
  • 省防指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福建海事局
  •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视频】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泉州市活动开幕
    【视频】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泉州市活动开幕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南安成功会展中心启幕 (视频)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南安成功会展中心启幕 (视频)
    专题推荐
    世遗泉州
    世遗泉州

    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新质生产力在泉州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鲤城国寿柜面开展“保护金融权益 助力美 晋江国寿寿险深入开展“智盾净网 全民护 泉州鲤城国寿柜面:普及“三适当”原则 陈文令艺术展暨德化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开 俄官员:北方航道开发将为全球贸易格局带 巴黎圣母院塔楼重新对外开放 俄罗斯:强推恢复对伊朗制裁只会导致紧张 力克美国队!中国男篮晋级U23三人篮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