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千年城市中轴线绽放芳华
“三山两塔一条街”,这是人们熟知的“老福州”名片。
福州市规划馆有一幅清康熙年间《福州城图》的拓本:一条北起屏山、南抵烟台山的中轴线清晰可辨。虽不像北京城中轴线那般威严规整,却多了几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灵秀。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古厝绿树。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历经风雨沧桑,这条全长约6.5公里的中轴线从不曾移位,已是福州文脉的象征。镇海楼、冶山春秋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商贸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自北向南“珠落玉盘”,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荟萃地、展示地。
在城市开发的热潮中,这条文脉也曾面临断流之虞。20世纪末,居住人口激增让许多古厝沦为大杂院,白墙黛瓦在违章搭建中黯然失色,历史遗产的墙面上,一度被写上大大的“拆”字。
福州三坊七巷一角(2024年6月7日摄)。
紧要关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这份对文脉的珍视,在三坊七巷的重生中体现得尤为鲜明。这片发轫于晋、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的街区,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等众多杰出人物。守护好三坊七巷,就是守护好福州“群星闪耀时”的历史天空。
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是三坊七巷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古厝之一,这座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的明代建筑,于去年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在这里,古朴的木构件连一颗铆钉都遵循古法,体现出“最小干预”的修复智慧。
8月24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北路的林则徐故居正式开放,这是游客在福州市林则徐故居参观。
“我们坚持‘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力求真实还原古建原貌。”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何晓斌说。
今年是民族英雄、“左海伟人”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除了留下不朽的历史功绩,更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壁立千仞”的坚毅品格泽荫故乡、影响后世。
近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北路的林则徐故居修缮后正式开放,并推出“回首家山无限情——林则徐与福州”专题展览。30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林则徐遗迹修复和保护工作。林则徐纪念馆负责人林江介绍,福州市近年不断推进林则徐系列遗址的系统性保护,进一步丰富“林则徐宅与祠”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
一座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之城,在“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氛围中有了新的打开方式。2022年,“海归”青年邹元生在烟台山把咖啡馆搬进了一座民国老宅中。宅内,墙上挂满各种取材于福州历史掌故、方言俚语的小制作,“福州客”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邹元生说:“小时候常听到,今天某某‘番客’(意为华侨)回来了。后来我在海外生活,对‘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代人习惯于四海漂泊、到处作‘客’,但不管走多远,我们脚下的根、心中的魂一直都在福州,并会世代相传下去。”
8月10日,市民游客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捷河的三通桥上休憩游玩。
2021年盛夏,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福州亘古亘新的城市风貌赢得广泛赞誉。如今,全市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261条传统老街巷在城市更新中重焕光彩,实现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的华丽蜕变。
“福州城市中轴线既是独一无二的文化渊薮,也是文旅经济振兴的重要载体。”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朱寿良说,2025年春节期间,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景区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56%、20.99%、18.74%。
福州城市中轴线景观分布图。池志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