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来源:福建日报 2021-03-22 09:41 http://www.mnw.cn/

  山海交响,生生不息。拥山面海的福建,文化多元绚丽、底蕴深厚。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体现了一代代福建人的责任和担当。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来,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福州古厝〉序》精神,并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为契机,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家底有厚度,保护有力度,活化有温度——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展现新亮点,激发新活力。

厚度:薪火相传 呵护文物

  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北隅,有一座白墙黛瓦的民宅,静立于繁华闹市之中,门前挂着两块牌子:“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

  1911年5月,林觉民参加黄花岗起义牺牲后,林家人将此宅卖给冰心先生的祖父,冰心小时候曾在此生活多年。如今,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两位福州名人的故居“打卡”。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得到批准,准备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建设商品房。有识之士为此奔走呼吁,并写信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习近平得悉后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并叫停了拆迁。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亲自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议定了影响深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

  福州文物保护事业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2200多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开发、活化利用的协调推进下,不断焕发新光彩。2019年11月,福州开展新一轮包括文物在内的古厝保护提升工作,涉及项目91个、资金176亿元,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保护文物,薪火相传。以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等为代表,近年来,我省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持续发力,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焕发新生——

  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确定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我国申遗项目;万里茶道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海上丝绸之路、闽浙木拱廊桥、三坊七巷等项目申遗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武夷山、福建土楼、中国丹霞(泰宁)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不断提升。

  遗产在保护,“家底”在增厚。今年1月,我省发布重大考古发现——由福建省文物局牵头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在上杭县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实现了福建此类遗迹零的突破。

  近5年来,我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扩展1处),目前全省共有“国保”169处,省政府核定公布第九、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17处;完成福建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重要水下文化遗产5处,确认沉船和遗物点50处。

力度:创新机制,强力保护

  文物保护,关键要有力度——用全力,也要用巧力。

  去年开始,作为我省司法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举措,福州古厝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经验在全省推广。

  2019年11月21日,福州古厝与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成立,这是我省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专业化审理福州全市范围内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案件。

  这一创新举措还实现纠纷解决多元化,引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矛盾化解,目前法庭已经成功化解纠纷30多起。

  除了福州,泉州市鲤城区法院紧接着成立了“海丝史迹与遗产保护”巡回法庭。

  有了司法力量介入,文物保护更有底气。去年,省文物部门协调三明中院审理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成为我国通过民事司法渠道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开创性案例,入选“2020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

  坚守安全底线,织密扎牢文物“保护网”。近5年来,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省文物局下发《关于文物督察约谈办法》等文件。同时,实施4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建设,建设完成覆盖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福建省文物保护平台安全在线监管系统”(一期)等。

  在革命文物保护方面,我省出台了《福建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省45个县区纳入中央《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二批)》,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2020年,我省文物部门共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1857万元,安排全省文物保护项目184个,争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9550万元,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97.5万元。

温度:活化利用 融入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象虽是过往古物,但旨归却在今天和未来。如何活化利用古物,是对当代人的考验。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是三坊七巷的常态。数据显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连续多年游客人数突破千万人次。为何如此受欢迎?除了“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知名度,还有好看好玩的留人之处。

  近几年,三坊七巷的福州传统民俗展示、体验活动从未停歇,脱胎漆器、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业态相继入驻。这里已经从一个历史街区,升级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

  在福建,成功“嵌”入现代生活的文化遗产,还有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等。游客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位于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福州市美术馆新馆去年9月开放,很快成为美术爱好者的打卡点。这里原本是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的故居,福州古厝集团将其修缮后,打造成美术馆。艺术沙龙、艺术讲座、书画写生等活动,让武状元之家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像福州市美术馆一样,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的院士故居“心远庐”,蜕变成郭宅博物馆对外开放;闽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如今已成为闽海关文化展览馆。在福州,一座座古厝,正书写新的篇章。

  展览,也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重要方式。近5年来,我省新增国有博物馆7家、非国有博物馆2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1家。全省博物馆达到143家,近5年累计举办各种展览活动5000多场,1.5亿多人次参观。

  精心布展,展现福建文化、文明之光。福建博物院“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获第16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福建博物院“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等海丝主题展览赴海丝国家、联合国总部等地展出,让世界各国领略福建丰富的海丝文化。(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树红霞)

原标题:福建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责任编辑:方迪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顺昌:最小单元 最快响应
  • 全国首部海峡两岸气象领域共通标准发布
  • 武夷山主景区,全年免门票!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斜视手术什么年龄做较合适?
    斜视手术什么年龄做较合适?
    医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视频)
    医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国民党7月5日首场反罢大型造势活动,邀黄 今年前5个月 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 诏安官陂:整治电动车违规加装遮阳伞,守 乐峰百亩“黄金笋”迎来采收季 平和县大溪司法所法治护航 绘就大溪全域 南洪路一右转车道实现“机非分离” “剪”证初心 “发”现真情——平和大溪 南安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