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3日讯(通讯员 赖鹏辉 伊婷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作为闽南文化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平和县大溪镇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灵通山风景区”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庄上土楼”等优质旅游资源,年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溪司法所以“法治赋能文旅发展”为核心理念,创新打造“一所一品”特色工程,将司法行政职能与文旅产业需求有机结合,构建起“调解护游、普法润游、社矫助游”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法治动力。
固本强基,规范化建设打造旅游法治“护航舰”
坚实的法治根基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大溪司法所在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体搬迁和升级改造,显著提升了硬件设施水平。新办公场所规范悬挂司法行政标识,设置统一门牌、指示牌和法治文化标语,既增强了司法所形象辨识度,又优化了办公环境。改造后,司法所办公面积从原有的121.6㎡扩展至226.92㎡,功能区域实现科学划分。现设有人民调解室、社区矫正室、安置帮教室、教育培训室、心理咨询室、律师工作室和档案室等七大功能区,在满足规范化建设要求的同时,全面强化了司法行政服务功能。
队伍建设方面,大溪司法所现有7名工作人员,包括3名政法专项编制人员、2名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和2名镇级专职调解员。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持续提升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大溪司法所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推动各项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定纷止争,人民调解构筑旅游和谐“稳定器”
大溪司法所立足旅游消费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思路,将人民调解机制深度融入旅游服务领域。针对景区常见的民宿服务纠纷、旅游消费争议等问题,司法所建立了“快速受理、专业调解、多方联动”的纠纷化解机制。通过联合镇宣传办、大溪市场监督管理所等部门,大溪司法所构建了旅游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实现纠纷调处“一站式”服务。不久前,一名游客因民宿服务问题与经营者产生纠纷,司法所调解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市场监督管理所等部门配合下,通过现场调解、释法说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维护了游客权益,又保护了“大溪民宿”品牌形象。近年来,大溪司法所已成功调解旅游纠纷数十起,调解成功率达95%,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景区、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目标。
普法润心,法治宣传架设台企发展“连心桥”
大溪司法所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积极开展“法润台(商)企”活动,将法律服务延伸至辖区重点台商企业——福建大芹陆宜酒业有限公司。该企业作为知名观光酒厂,既是台商投资典范,也是大溪旅游的重要景点。
大溪司法所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组建专业律师团队,通过定期走访、专题座谈等形式,针对合同管理、劳动用工、投资政策等台企关切的法律问题,提供“订单式”普法宣传和风险防控指导。特别是在企业接待游客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消费维权、安全生产等法律问题,司法所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既保障企业合规经营,又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这种“普法+服务”的创新模式,既解决了台企发展的法律困惑,又传递了“两岸一家亲”的温暖,更丰富了大溪“法治+文旅”的产业生态,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矫心正行,社区矫正绘就文旅家园“新画卷”
大溪司法所创新推出“社区矫正+文旅服务”教育帮扶模式,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庄上土楼及周边核心景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在司法所工作人员带领下,矫正对象定期开展古迹维护、环境清洁、景观美化等志愿服务,用双手为这座国家级文保单位增添光彩。
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三个提升”,主要是提升景区环境品质,让游客获得更舒适的游览体验;同时提升矫正教育效果,通过劳动修复社会关系和提升社会认同感,让矫正对象在服务家乡文旅发展中重拾人生价值。
从庄上土楼的千年夯土墙到灵通山的云海胜景,大溪司法所以法治为笔,为这座生态旅游小镇勾勒出坚实的发展保障。从规范化建设的坚实步履,到调解室内的耐心化解;从台企酒厂的精准普法,到社矫对象美化家园的辛勤汗水——每一项务实举措,都是司法行政力量深度融入地方发展脉络的生动注脚。展望未来,大溪司法所将持续深化“法治赋能文旅发展”实践,让法治的清泉持续浸润这片热土,为打造更高品质的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谱写大溪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支撑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