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逐野猫”的传统,小朋友们只能拿火把自己玩
“逐野猫”起源于元朝,原是为了反抗暴政
对长乐市地方志有着深入研究的原长乐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李齐品介绍,长乐漳港的“遂野猫”活动,发源于元朝,由一段真实的历史演变流传下来。
据《长乐乡土文化丛书系列----漳港》一书记载,古时漳港之东,牛山之南,有三个大村庄:后岐、前岐、东岐,统称“三岐”,为三十六村之首。元朝中叶,泰定年间,为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暴政,三十六村村民公推后岐薛大翱为头领,组织义军,准备义举。
泰定之末,朝廷动荡不定,薛大翱认为举事时机成熟。于是,召开各村头目会议,决定于中秋之夜,以“逐野猫”为名,举行驱元军事演习,会后命人将此讯息写成小字条,悄然存入中秋月饼里传送,通知各户,做好准备。
村民获讯,奔走相告,踊跃参与,鼓舞了义军的头志。后来,因有人告密,官府以后岐出现海盗为名派兵镇压,起义失败。然而,八月十五逐野猫的习俗,却世代流传下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高举火把,乞求国泰民安,幸福美满。
后来,由于举着火把游行常常引起火灾,加之外出人口多,人们对于传统习俗也逐渐不重视,于是“逐野猫”的传统在漳港便逐渐消失了。为了重拾传统,并安全游行,原长乐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林生建议,家长在中秋节之际,给小孩购买一个带电池的萤光棒代替火把,开展“逐野猫”活动。(通讯员 林国荣 记者 陈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