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鸿开制作好的火把
又过了一年中秋节,如今的传统节日除了放假外,你还能想起多少节日里的传统习俗?“过去一到中秋,家家户户的小朋友就举着自家做的火把奔走于大街小巷,在月光的照耀下,如火龙行走于沙滩、田埂、山间小路,令人振奋”60多岁的肖大爷说道。
今年中秋,在长乐漳港,一把火把引起了当地人对当地中秋传统“逐野猫”的回忆。据了解,漳港中秋的“逐野猫”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元朝中叶,是由一段真实的历史演变流传下来的。
一人做火把 众人回忆“逐野猫”的中秋传统
中秋节早晨六点多,海边的漳港已有几分秋凉,家住长乐漳港商行街的柯鸿开一早就在家门口忙碌起来,他要给侄儿制作一个火把,与侄儿一起重温他儿时中秋的“逐野猫”活动。
只见柯鸿开把几块破布捆着球,用铁丝绑在木棍上,火把就成型了。眼看不到几分钟,一把火把便制作完毕,记者疑惑既然制作火把并不费时,为何不等到晚上要用时才做。柯鸿开笑着说道:“制作火把是简单,但火把要浸一天的油,晚上火才能烧得旺,烧得久”。柯鸿开说,中秋“逐野猫”活动在漳港有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几年,中秋节晚上已经没人举火把游街或搭砖塔烧木柴‘逐野猫’了,我想做一个让小孩见识一下这个传统活动”柯大哥说。
柯鸿开的火把引来了许多人的围观,刚刚晨练回家的肖大爷看到火把感慨万分。
“我小时侯,过中秋节一点也不比春节逊色,可热闹了。中秋节快来之时,每家大人们都会提早替小孩们准备好当天游行的火把。有时侯中秋节还没到,我们几个小孩就会把火把拿出来比试一下,看谁家制作的好。”肖大爷说,过去生活不富裕,汽油很少,中秋节前,大人们会提前拿着玻璃瓶去购买媒油浸火球,所以中秋节的早上每家每户门前的角落都放着浸油的火把。“我以前是修自行车的,平日里大家都嫌我擦自行车的布脏,但一到中秋节,那些脏布条就成热门货了,经常一夜之间丢好几块,都被邻居们偷去做火把了,因为那些布条上面沾油了,好烧。”肖大爷回忆道。
据围观的老人说,过去中秋节的晚上,等了一天的小朋友们会迫不及待地呼朋唤友,在大哥哥或大人的牵引下,举着火把游街,岀没于每条巷道,近海边的小朋友在海堤上戓海滩上巡游,靠近田野村庄的小孩们则顺着田埂巡游,口中大喊“逐野猫啦”。在十五的月光下,小朋友的火把如火龙一般游走于海边、田间或山间小路,很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