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娱乐无极限 > 娱乐新闻 > 正文

民歌和地方戏曲是“宝藏” 要用现代音乐技巧来开采

来源:文汇报 2019-01-23 16:42 http://www.mnw.cn/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60周年,作曲者之一、已是耄耋之年的何占豪仍在孜孜不倦力求创新,日前一曲以群体古筝加钢琴的新版《梁祝》在上海亮相。《梁祝》的经典地位和脍炙人口,充分表明“老百姓听得懂的音乐才是好音乐”。对此,何占豪说,青年作曲家要好好珍惜中国民间音乐“宝藏”,“向民歌和地方戏曲学习音乐语言,就一定能取得更高成就”。

­  《梁祝》有了民乐新版本

­  日前亮相的群体古筝加钢琴版《梁祝》,配器版本十分出奇。民乐的发展,早已不是大齐奏的水准,民族大型管弦乐队协奏都不在话下,为何要以单一乐器来替代乐队呢?原来,作曲家考虑的不仅是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需求,还有传统音乐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是《梁祝》,何占豪近年先后将《临安遗恨》《东渡》《西楚霸王》等多部协奏曲作品中的配器声部,以古筝乐队的形式改写。群体古筝的演奏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地普及具有现代交响功能的音乐,同时开阔下一代民乐工作者的眼界。

­  在中国所有民族乐器中,不少专家认为古筝最有希望进入世界乐器的行列:右手的摇指可以气贯长虹、激励人心,又能缠绵柔美、情韵无穷;左手的按揉,能展现钢琴没有的细腻深情。不过,由于古筝仍是五声乐器,以按音弥补七声音阶中“缺席”的半音时,节奏一快就容易出现音准问题;转调时现场临时移码,也会分散观众注意力。对听惯了交响乐的挑剔观众来说,以群体古筝和交响乐队演绎同一曲目,能否达到同样专业的要求?该版本其实对民乐演奏家提出了更难的考验。

­  用好宝贵的民歌戏曲资源

­  因创作《梁祝》而以作曲家身份为世人熟知,何占豪戏言自己也是从小提琴演奏“半路出家”。在他看来,民乐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发掘演奏家的力量。肖邦、帕格尼尼、阿炳等音乐家,都根据本人熟悉的器乐创作乐曲,推动本国音乐进入世界艺术之林。中国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作曲家在从西方音乐“移植”技术时,未必深刻了解每一种民族器乐作品演奏的经验方法。

­  为何现如今演奏的很多民乐作品,都还是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的创作?一方面是不少民乐演奏家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知识的储备不足以支撑创作;另一方面,“海归派”作曲家缺乏传统民乐基础,也导致作品无法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传统民歌和地方戏曲是‘金山银山’,演奏家、作曲家用先进的现代音乐技巧来开采,才能让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何占豪说。“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音乐技术本来是好事,但西方观点、技术都照抄过来,生搬硬套写民乐作品肯定是行不通的。”

­  从音乐写作技巧、乐器制造等方面,欧洲的古典音乐体系仍值得学习。而中国也应有民族文化自信,保持民族音乐的特色。他认为,青年一代作曲家如果静下心来,好好学中国民间音乐语言,未来成就不可限量。(记者 吴钰

原标题:何占豪:民歌和地方戏曲是“宝藏” 要用现代音乐技巧来开采
责任编辑:柯金定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今日(5月14日)最新油价:92,95号汽油最新
  • 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一审被判死缓
  • 4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世遗泉州|名居·中宪第:三百年红砖古厝里的海峡情缘(视频)
    世遗泉州|名居·中宪第:三百年红砖古厝里的海峡情缘(视频)
    郑和开麦喊话:来不来泉州台商投资区,look in my eyes!回答我!!!
    郑和开麦喊话:来不来泉州台商投资区,look in my eyes!回答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恒而达成功收购德国SMS公司 可填补国内高 滨溪北路东伸荔城段通车 莆田市领导带队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专项监 泉州永春:守护少年“睛”彩视界 共筑儿 四部门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聚焦“舌尖上的安全” 以法治强化食品安 淮河防总部署2025年防汛重点工作 70岁阿婆遭遇老年视力杀手,父母年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