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分论坛一围绕“‘第二个结合’与朱子学的创新发展”主题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围坐论道,纵论朱子学与现代文明,共探如何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推动朱子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儒学巨擘,朱熹的思想体系凝聚着中华传统哲学、伦理与政治智慧的精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指出,朱子学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提供了丰沃的思想土壤,为其注入了具有本土适应性的文化生命力。他深信,在更为自觉、系统的结合中,朱子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将持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提供坚实的思想与文化支撑。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张建光则从教育实践角度阐发朱子学的当代价值。他认为,朱子将德行培养置于教育首位,其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度契合。当代教育应推行“全员、全程、全力”的德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并从“格物致知”中汲取科学探索与道德养成的双重智慧。
朱子学蕴含的智慧,不仅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为应对全球挑战、促进文明对话提供了独特资源。
印度尼西亚和谐文化基金会(大道文化研究院)会长黄愿字深入阐释了“理一分殊”的深刻内涵。他指出,万物形态各异却共循“天理”,这一思想为构建全球伦理贡献了“和而不同”的智慧,启示我们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同时,寻求共同的道德根基,实现“和谐共生,构建平等”。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同样从“理一分殊”视角审视文明关系。他引用了朱熹的“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语其分则未尝不殊”,指出不能将特定文明原则绝对化,各文明皆是“理”的特殊表现。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否认共性,但反对将自身特殊性强加为普遍性的智慧,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韩国建国大学哲学系教授郑相峰进一步肯定了“理一分殊”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的价值。他认为,这一理念经过现代诠释,依然能作为人类认同存在本质、实践互爱精神的理论基础,使朱子学展现出参与全球对话、回应人类共同问题的当代潜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如何在“第二个结合”中推动朱子学创新发展,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
福建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黎昕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焕发朱子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前提。他主张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进行鉴别与扬弃,充分汲取其中治国理政、格物穷理、修身处世的智慧,将其转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资源。
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袁汝旭则提出了具体的融合路径。他建议通过专题论坛、工作坊等形式,促进孟学、朱子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学科交流,探索“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方案。例如,将朱子的“家教”“乡约”文化融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将修养论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相结合,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朱子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播与交流的平台。福建省政协常委、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向指出,在福建举办的“考亭论坛”已成为传播朱子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建议提升论坛规格,创新内容形式,加强对外宣传,努力将其打造为世界级文化论坛,在文明互鉴中彰显朱子文化活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
思想在交汇中升华,智慧在对话中流淌。历时三个半小时的热烈研讨,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第二个结合”为激活以朱子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守正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朱子学正不断转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源,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东方智慧。(记者 林清智 王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