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企业老板不当,却回乡承包了山地,种起了火龙果……年近半百的林清凉和林泽为这对搭档的“特立独行”让旁人难以理解。
“回归田园,与自然相处,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林清凉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40多亩红心火龙果,预计今年能产出16万斤火龙果。
放弃企业老板身份他们转行当起了农民
林清凉和林泽为都是南安柳城三堡村人,原本各自开办了一家企业。
说起种植火龙果的初衷,林清凉表示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一位朋友介绍台湾的友人到柳城三堡村游玩,发现三堡村的地势、气候和环境很适合种植水果。”林清凉说,2015年7月,他和林泽为商量从商人转行当农民,承包了山头一片土地,种植了40多亩台湾红心火龙果。“红心火龙果相比本地品种,皮更薄、水分更充足,不使用农药,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吃起来更加香甜。”
“我们都是做生意出身的,对于种植没有经验。”林清凉告诉记者,好在台湾农业专家手把手地教导,开荒、搭架、种植、修苗、施肥和除草,一步步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昨日,记者来到三堡村,只见一颗颗火龙果挂满绿色的枝头,鹅黄的洛神花在一片火红中若隐若现。
“去年收成3万斤左右,今年预计16万斤,明后年将迎来大丰收。”林清凉说。
亲自栽苗施肥每天爬山查看果园
转行后,林清凉黑了很多。从对农业“一窍不通”到如今硕果累累,他和搭档只用了2年多,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虽然辛苦却很踏实!”看着游客吃着纯天然无污染的火龙果,他心里很开心。
“种火龙果是‘慢工出细活’,从改造山地、栽苗、施肥、授粉等,我们都是亲力亲为,还专门接受农业培训。”林清凉每天都要爬山查看火龙果,已经坏掉的叶子和新长的芽,他经常自己修剪。由于果园面积大,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工作量不小。
摘火龙果也是一项技术活。“并不是我们想的用手摘,而是用工具剪,剪的时候要往枝条剪,不然很容易剪破底,这样的火龙果虽不影响品质,但是容易腐烂,储存时间不长。”林清凉说。
“为了保证品质,我们都不使用化肥,除草也是人工,即便产量因此受影响。”林清凉觉得这样更符合“绿色、安全、放心”的宗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看到家乡一些困难户,或者年纪大的人没办法外出打工,在家没有收入的,林清凉和搭档便请他们过来帮忙。“采摘繁忙期,我们会请更多人来帮忙。”
每天两三百人来采摘计划建成多功能农场
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果肉清甜,还紧挨白云寺旅游景区,林清凉的采摘园每天可以迎来两三百名游客,周末更多。“目前以游客自由采摘为主,高峰期每天有三四百人,另一部分供应酒店,但销路尚未完全打开。”
昨日,记者在采摘园看到,不少附近的村民或游客“慕名而来”,一颗颗鲜红饱满的火龙果悬挂枝头,被游客解袋、摘果,放在篮筐里。
“火龙果的结果季很长,可以从6月持续到10月,收成12期。”对于果园的发展,林清凉充满了信心。
记者了解到,去年他们还成立了公司,分批次种下树葡萄、樱花等植物,满足游客“四季有果摘”的需求,未来计划建成集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农场。
红艳香甜的红心火龙果引得周边市民前来采摘。(记者 赖香珠 黄伟励 李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