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三所翔安基地5号楼和6号楼封顶。
一条火红的“封顶大吉”条幅近日出现在翔安欧厝一幢在建建筑的防护网上,引来路人关注。这幢标示着“6号楼”的建筑,坐落在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建设工地内的西南部,紧挨着的“5号楼”也于上个月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它们未来都将成为该基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更大范围来看,这里只是当前如火如荼推进建设的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厦门海洋高新区”)的一角。这个夏天,建设者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的一次次提速,让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载体和引擎的厦门海洋高新区,一次次跃入人们的眼帘。
铆足干劲 重要楼栋相继封顶
“封顶!”这两个月接连出现在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建设工地的字眼,标志着该项目的建设进入崭新阶段——继7月25日5号楼封顶之后,6号楼也于8月4日封顶。
公开资料显示,概算约1.7亿元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建设项目位于滨海东大道与洪钟大道交叉口东南侧,用地面积112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900平方米,建成之后将承担海洋三所的海洋生物资源保藏、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中试放大及成果转化孵化等关键职能。
重要楼栋相继封顶,距离项目开工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建设过程中不断呈现的“加速度”,也让人们提前看到项目建成后的前景——在为海洋三所增添新的产业化核心载体,形成涵盖资源储备、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的全产业链研发体系的同时,与厦门海洋高新区形成良好的上下游衔接,产生集聚效应。而它更长远的目标,是通过打造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构筑厦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千亿产业链。
不远处,首批三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引领性的产业项目上个月陆续进场,不仅将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将有效带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为厦门海洋高新区的产业集聚和生态优化注入新的活力。
同样位于厦门海洋高新区的省重点项目——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近期也频频传出利好消息。这一专业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总投资约5.5亿元,截至上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5亿元,至上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3亿元。
这些数字,也反映在园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上——8月16日,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5号楼封顶,随着接下来建设进度的进一步加快,今年9月底,园区16栋楼主体结构将力争全部封顶。
精心谋划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无论是海洋三所翔安基地,还是首批进场的产业项目,或是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都与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词紧紧相连,都是未来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载体。伴随着“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的号角,它们率先绽放在我市强力打造的厦门海洋高新区内。
作为省政府于2023年1月批复同意厦门建设的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厦门海洋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0.27平方公里,将紧紧围绕打造“创新、人才、产业”高地的目标,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等为主导,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总部经济为支撑的海洋高新产业体系。
可以说,厦门海洋高新区建设的启动,就是厦门紧盯“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一主要任务,在翔安南部片区铺开的庞大棋局。市海洋发展局介绍,今年,在重点推进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浦滨路等35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厦门还将依托海洋专项基金,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海洋科技招商、以商招商力度。
就在最近,国内跨介质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伟卓科技正式落子厦门海洋高新区,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6.4万余平方米的“伟卓科技厦门研发生产基地”启动建设。这里致力打造国内首个“深地+深水”跨介质探测和通信技术的园区,据业内人士观察,园区投产后,将带动和孵化一大批涉海板块的高端装备上下游企业集聚厦门。
随着优质企业不断落户,厦门海洋高新区也在加速扩容的步伐。上个月,厦门市发改委批复厦门海洋高新区启动区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未来,厦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将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涉海高科技企业的关注。
(文/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图/市海洋发展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