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交叉路口,左转绿灯亮起,车流不用再绕远路调头,一条新增左转车道,让通勤之路变得更通畅;放学时间,校门口的港湾式公交站点忙而不乱,多辆公交车同时进站,车道也不再排起长龙;下班时间,城市快速路的潮汐车道灵活“变脸”,车流畅行,市民的回家路更快了……
日前,随着最后一处工程——前埔南路大同中学前埔校区公交站点交通改善项目完成,2025年我市为民办实事道路交通拥堵点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共实施13处交通改善项目,其中思明区6处,湖里区2处,集美区1处,海沧区2处,同安区2处。
路口多一条车道,站台挪动了几米,人行道变得宽一些……这些悄然发生的细小变化背后,蕴藏着城市交通治理更精细的“绣花功”。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市大交通办牵头,交通、市政园林、交警等多部门形成合力,把会议室搬到马路上,现场会诊、挂图作战,审批再“瘦身”、工期再压缩,用“微改造”撬动“大畅通”。车行效率、安全设施、慢行空间同步升级,让群众出行更顺畅、更安全、更舒心。
点击
“即提即改” 治堵跑出加速度
今年来,市大交通办牵头,交通、市政园林、交警、路桥、市政、公交等单位攥指成拳,充分发挥“即提即改”机制优势,形成了一套快速响应、精准施策、高效协同的治堵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项目提速增效。
精准把脉,下好治堵“先手棋”。 各部门深化前期调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高频次现场勘查、多维度交通流量监测、精细化拥堵成因分析,科学研提“一点一策”改善方案。同时,提前预判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制定翔实预案,为后续项目快速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联动,打通审批“快车道”。市政园林、交警等相关部门建立高效协同机制,针对交通拥堵点治理项目常见的交通占道、道路破除、绿化迁改等环节,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缩短时限,为项目开工按下“加速键”。
挂图作战,严控质量“生命线”。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并建立常态化跟踪督导制度,通过定期调度、现场督查、进度通报等方式,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动态管控,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双达标。
成效
三大维度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1.车道更优化
通行效率提速换挡
机动车能否顺畅通行,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效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一方面在既有车道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路口渠化、调整调头区、优化车道功能、设置潮汐车道等措施,提升重要节点交通效率。另一方面硬化绿化带、迁移公交站、压缩车道宽度后增加机动车道,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主要项目:云顶中路-吕岭路交叉口增设待行区、启用可变车道;金山路(软件园二期西门-后坑环卫基地段)拆除部分中分带绿化、打开左转开口并调整车道数量及宽度;孙坂北路-孙霞路路口新增车道、优化信号灯相位;滨海西大道通福路段新增调头区;莲花北路-谊爱路交叉口等节点实施港湾式公交站改造、压缩人行道、调整路口渠化,有效提升堵点通行效率。
2.设施更完善
安全屏障智慧升级
一道道标志标线,如同一条条交通安全防线,在导航车流、预警风险、厘清权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信号灯和智能管理设施助阵,依托科技力量,精准解决复杂问题,提升交通管理效能。
主要项目:曾厝垵分片区完善背街小巷标志标线,人车混行乱象得到遏制;云顶北路-枋湖北二路等城市快速路节点加装智能管理设备,精准抓拍交通违法行为,规范道路通行秩序;同宏路梧侣学校周边新设路口信号灯,完善人行横道线和警示设施,高峰时段通行安全系数显著提升。
3.脚步更从容
慢行空间精致焕新
优化慢行系统,能让居民的日常出行更从容舒心:平坦连贯的人行道,让步行更踏实;宽阔无碍的驻足区,让等候更安心;连续的非机动车道,让骑行畅快无阻。
主要项目:莲前东路增设非机动车道、优化二次过街及安全岛位置、完善无障碍设置;新华路与公园南路交叉口重新渠化交叉口、新增非机动车道、过街设施及安全岛;兴港路-马青路交叉口和兴港路-钟林路口拓宽人行道、非机动车导流岛,增设非机动车过街通道;云顶北路-枋湖北二路优化过街信号配时,拓宽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打造舒适便民的慢行环境。
(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通讯员 赵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