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凤城镇文昌社区蓝溪国际小区,游乐场里孩童追逐嬉戏,休闲区老人对弈聊天。这幅祥和图景的背后,是“业账社审”机制让小区公共收益真正“姓公”的民生温度。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的“幸福小区”,也曾深陷治理泥淖。几年前,蓝溪国际业委会账面上还是“负债1万元”。“公共资产压低价出租,业委会账目不清。”文昌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振贵介绍,当年该小区公共收益管理陷入混乱,居民怨声载道。
转折始于2023年。县纪委监委将“小区公共收益整治”纳入点题整治项目,文昌社区首创“业账社审”公共收益监管制度,在经过一段的探索后,蓝溪国际也实行这一监管制度。这一机制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小区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所谓“业账社审”,即小区业委会的每笔支出项目在报销之前,需先报所在的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由社区相关干部分级审核把关,同时接受县、镇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社区纪检委员的实时监督,确保账目阳光透明。
“机制一落地,小区公共收益的收入和支出就‘阳光透明’了。”蓝溪国际业委会主任林培安感触颇深。在社区党支部指导下,业委会开设专用对公账户,全面梳理小区公共资源、资产、资金,堵住收费漏洞。“当年就从负债1万多元扭亏为盈,‘糊涂账’彻底变成了‘明白钱’。”
让账目“晒在阳光下”的,还有升级后的小微权力微信监督群。2023年1月,借着泉州市“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建设”契机,文昌社区邀请凤城镇纪委、社区干部、网格员加入业主群,要求物业、业委会定期公开公共收益收支、公摊水电费明细、公维金支取情况。
在“业账社审”监管模式的推动下,蓝溪国际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店面租金标准大幅提高,出租价格从300元变成1500元,500元变成2500元,800元变成4500元,公共收益从负债万元到实现创收116.37万元的巨大转变。
“通过‘业账社审’,业委会的每一笔收入、每一项支出,不仅实现了有人管、有人督,而且全程‘裸示’公开,充分满足了小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县住建局物业股股长史建阳介绍,泉州市物业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线以来,收到评论内容共113条,评论内容均为点赞支持“业账社审”监管模式,支持率达100%。
文昌社区并非个例。史建阳介绍,自全面推广“业账社审”制度两年来,全县134个小区公共收益实现“零投诉”,社区居民和小区业主对小区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从75%提升至95%。
“‘业账社审’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民生导向。”县住建局局长易雷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业账社审”规范化、制度化,强化社区、业委会、物业“三位一体”协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让更多小区实现“账目清、环境美、人心齐”。(融媒体记者 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