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骞在扬中楼前展示李加撑从南洋寄回的照片。
钢筋水泥的建筑在当下十分常见,但是在100多年前,南安诗山镇红旗村,一座钢筋水泥与红砖大厝相结合的房子,融合了中西方风格,可是十里八乡的头一个。
昨日,记者来到诗山镇红旗村,站在“扬中楼”前,一座两层的建筑透出浓浓的西方风味,大门前以及楼上牌匾都雕刻着穿着西方服饰的人物。门窗及房子主体皆是水泥所筑,走到房屋左侧,却又可见闽南传统的红砖围墙,外墙雕刻着些许麒麟、蝙蝠、祥云和鹿等,皆是中国元素。
目前房屋内无人居住,从大门走进去,穿过天井,屋内构造与闽南传统院落相似。二楼大厅里雕刻着“开创方知白手难,承担始觉双肩重”等对联,似乎在向后人讲述着此屋主人的故事。
“这房子是我的爷爷李加撑用了3年时间,在民国三年建成的。”红旗村村民李祖骞告诉记者,当时还是少年的李加撑远渡到印度尼西亚打工,事业有成后回乡建此房,给三个儿子居住。
“这座房子是钢筋水泥所建,100多年前在红旗村乃至诗山镇都十分罕见。”李祖骞说,所用钢筋水泥全部是印尼进口,请印尼师傅设计建筑图纸后,再由本地建筑工人建造。
“在当时也算诗山的标志建筑。”李祖骞说,50年代时国民党区公所的办公场地正是“扬中楼”。(记者 黄伟励 李想 通讯员 赵炎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