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真在家中开展义诊,忙的时候,妻子刘淑贤就在一旁搭把手。
因为母亲一句“日子好过了,就要多做点善事”的教诲,他坚持义诊19年,惠及群众成千上万;知道他放不下病人和乡邻,妻子默默与之相伴,携手在公益慈善之路上愈行愈远……“正如母亲所说的,我们过得好了,也要尽力帮助别人,大家好,社会才会和谐。”吴天真说。
近日,记者走进南安码头镇诗南村,探究这个和谐之家的爱与奉献的故事。
【言传身教】母亲坚持为村民建大桥
今年66岁的吴天真出生在中医世家,父亲曾是码头卫生院院长,母亲杨雪治一生克己待人、坚持帮助他人。
“母亲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吴天真说,从小母亲就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以前三餐吃完,我们都要把碗用开水冲洗喝下,再拿去洗。”
“学中医时,母亲教育我们要打好基础,读透《医学三字经》等,背不好要罚站、打手心,在严格又有爱的家教下,我们7个兄弟姐妹从小就很团结、勤奋刻苦。”吴天真说。
20多年前,诗南村被东溪和西溪隔成了三部分,村民靠摆渡出行,一到雨季,出行就成了问题。“母亲看到乡亲们这么艰难,于1994年拿出全部积蓄在家乡建桥。此时,我们的家族企业柏斯琴行才刚发展,资金缺口很大。”吴天真回忆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毅然作出一个令他十分惊讶和敬佩的决定——贷款造桥。“母亲说大桥建成后可以方便村民,促进经济发展,贷款可以慢慢还,这是我们回报社会的一点心意。”
“后来我以柏斯琴行的名义贷款200万元。”吴天真说,如今,柏斯大桥不仅方便了两
岸村民来往,更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婆婆对自己节衣缩食,每次从香港回来都是坐汽车,不乘坐飞机,因为可以省钱,但是每次回来,她都会把身上的钱花光,资助有困难的乡邻,导致连回香港的车费都有困难。”吴天真的妻子刘淑贤感慨道。
“在婆婆的言传身教下,做公益成了我们家的常态,丈夫义诊救人不收分文,和兄弟姐妹合力为家乡、为社会作贡献。”刘淑贤表示。
近年来,在吴天真的带动下,他与弟弟妹妹们已为社会捐款超过25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文化园,给村里的小学建教学楼、礼堂,捐资百万元供码头镇卫生院建宿舍楼和基础设施,在诗南小学、成功中学、侨光中学设立奖学奖教基金等。
【义诊19载】不收分文还免费赠书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活到85岁,多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吴天真说。
作为家中长子,吴天真幼时就在父母的教导下研习医术,16岁成为南安首批乡村“赤脚医生”之一,开始在各个村落行医,深得群众好评。刘淑贤自考药剂师,嫁给吴天真后,便一直与之相伴,治病救人。
“我们日子好了,就要多做点善事。”吴天真告诉记者,19年前母亲说的一句话,让他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义诊,甚至将药店转由他人经营。
记者采访过程中,来了三四批前来看病的患者,吴天真叮嘱妻子招呼我们,自己将患者引到客厅“门诊”处。原来,为了方便患者看病,他特意在一楼客厅整理出一个地方,摆放桌椅和听诊器等设备,患者一进他家就可以看病了。
“他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患者,有时候几名,有时候几十名。难得出门或者到澳洲看望孩子们,他待不了2天就想回来,因为放心不下病人。”刘淑贤说,“他一出门就待不住,一回来看诊就精神百倍。”
“我是听别人说,码头有一位老中医,医术不错,于是带母亲来看看烦恼多年的失眠症。”昨日,梅山镇的黄女士特意赶到吴天真家。
把完脉、看完诊、开完药方,吴天真拿出桌旁的《中西药结合新篇章》顺手送给了患者。
“没想到给人看病不收钱,还送医书,吴老先生真的太好了。”黄女士一家不断表示感谢。
“这是我花了2年时间编写的,是我从医几十年来积累的诊断经验及一些病症处方。”吴天真说,他自费印了数千册,免费发放给医疗机构和患者。“我会将义诊继续下去,希望再干一个19年。”
【克己奉献】自己连破损竹席都没换
“他们夫妻真的是大好人,自己过得非常俭省,对有困难的乡邻、学生却毫不吝啬,对村里的老人也是关爱有加。”前来串门的村民李秀娥不住地称赞道,作为邻居,她和村里很多人一样,多次得到了吴天真夫妻俩的帮助。
“很难想象,像他们这样的‘有钱人’,却连一条破损多年的竹片凉席都舍不得换,每年都有贫困的学生来求助,他们却是几千上万元地捐助。”李秀娥和诗南村村民无不称赞。
2011年,吴天真牵头建设村老少文化园,资金不足,他便把儿子要为他办寿宴的10万元捐出来,对儿子说,“做生日不重要,建老少文化园、兴学育人更重要”。如今,一个集青少年、老年人群体活动于一体的老少文化园,已成为全村青少年以及老年人休闲好去处。
教育、卫生是吴天真最关心的,他发起成立南安市诗南慈善总会,每年带头捐资奖励考入大学的学子、扶贫济困、救济病灾,逢年过节还自掏腰包慰问全村老年人。同时,倡导成立奖教奖学基金会,奖励优秀老师、优秀三好生、积极分子,激励诗南小学连续多年教育成绩位于码头镇小学前列。刘淑贤一路陪伴吴天真,并身体力行,奉献乡里。2009,她带头组建了诗南村广场舞队,带领全村妇女参与其中,并多次参加广场舞比赛,成绩显著。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热爱家乡、奉献助人的风气要从孩子开始教育。”吴天真说,他在10多所大、中、小学主持道德讲坛,向师生进行“感恩、爱与奉献”的教育。(海丝商报记者 洪丽燕 李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