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病房,98岁的盖鸿儒身着整洁服装,坐在明亮的窗边,缓缓展开纪念章上的缎带,反复端详、摩挲着这枚重要的奖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保家卫国,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如今,抗战老兵盖鸿儒依旧能清晰回忆起自己的抗战故事。
“好好的人就这样没了,我看不下去!”
18岁扛枪、有70多年党龄的盖鸿儒,出生在山东临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为什么参加抗战?盖鸿儒回忆,“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他的家乡临淄,实施了野蛮的“清乡”“扫荡”行动,盖鸿儒目睹日本宪兵队破坏村庄,乡亲们被日寇残忍屠戮。
“好好的人就这样没了,我看不下去!”当时,临淄进步力量组建抗日武装,盖鸿儒在共产党领导的儿童团中积极参与站岗放哨等支前工作。1939年,盖鸿儒成为八路军战士。“身边的战友,说倒下就倒下……”回忆到动情处,老人眼眶泛红。
很快,盖鸿儒经历了让他至今难忘的一次胜利。盖鸿儒当时所在部队,想要阻击日军的运输车,在敌人车队必经道路上设伏:战士们连夜开挖一条一米宽、半米深的壕沟作陷阱。战斗当晚,盖鸿儒带着四颗手榴弹,提前进入设伏地点;翌日上午,三辆满载日军的汽车沿着公路进入了埋伏圈,“咣”的一声陷入了壕沟。时机到了!八路军指挥员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飞向敌人——汽车顷刻被炸毁,30余名日军当即被炸死。“这是我参与杀敌最多的一次!”说起英勇战斗、保家卫国的场景,他眼里有光。
抗战胜利后,盖鸿儒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1年,盖鸿儒作为首批志愿军入朝作战。
“年轻人一定要走党的路,听党的话”
“我们这代人,是共产党培养大的,就应当为人民服务,去人民需要的地方。”1958年,盖鸿儒从部队转业厦门。当时,厦门正在建设杏林工业区,曾在军工厂参与过高射炮改装的盖鸿儒,被安排在原厦门综合玻璃厂工作,之后又被调至原厦门市冶炼厂,任党支部书记,直至1988年离休。
“年轻人一定要走党的路,听党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眼下的好日子。”这是盖鸿儒常挂在嘴边的话。
盖鸿儒离休后,一直关心社区工作,曾拿出军功章、奖状、老照片,给孩子们讲述革命往事;社区号召大家捐款,他不顾腿脚不便,坐着轮椅去捐款……
在盖鸿儒的教育之下,红色家风薪火相传。儿子盖军衔在部队大院长大,从小听父亲参军打仗的故事,传承了父亲的红色基因。长大后,盖军衔成为三赴南极的“最美科考人”,获评全国劳模,被许多厦门人熟知。尽管盖军衔已于2013年因病过世,但榜样的力量,还在鼓励鞭策着下一代——盖鸿儒的孙子盖震雷,也和父亲一样成为技术人员,并在2018年踏上了为期两年的援藏之路,成为西藏昌都左贡县的一名机械工程师。
(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