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炜
北京时间18日晚,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双打铜牌争夺赛打响,中国组合洪炜与柴飚总比分1∶2惜败英国队,获得第四名。
比赛中,洪炜和柴飚先以18∶21先失一局,随后21∶19扳回一局。在最关键的第三局中,洪炜和柴飚表现稍显急躁,不断失分。尽管两人奋起直追,最终仍以10∶21输给英国队。
尽管没能摘下铜牌,但能代表国家站上奥运赛场,与各国健儿一争高低,洪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洪炜及其父母,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本报记者苏明明
父母是篮球名将他却爱上羽毛球
洪炜祖籍南安水头,在厦门出生长大。父亲洪世佳、母亲黄玲玲曾是南安市体校篮球队、省篮球队名将。自然而然,洪炜小时候就接触篮球。
“他很有体育天赋,3天就能熟练三步上篮,左手上篮尤其厉害。”洪世佳曾想让孩子“子承父业”,然而洪炜一句“我对篮球没有眼缘”就作罢了。
其实,洪世佳也有自己顾虑,“那时他还小,过早打篮球容易受伤,会影响他的运动生涯。”洪世佳和妻子就选择让孩子自由成才。
时间匆匆,洪炜12岁了,即将踏入青春期,有着男孩子在那个阶段所有使不完的精力和调皮劲。
“练体育既能消耗精力,也能让他没时间学坏。”怀着这样的想法,洪世佳打算给儿子找个体育项目。朋友建议练羽毛球,夫妻俩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初衷只是想约束孩子”。
拿起羽毛球拍,洪炜开始很不情愿。起初的训练项目就是单纯的挥拍,这可把洪炜闷坏了,想偷
懒,然而教练与父母既是同事又是好友,他只能乖乖练习。
没想到几个月后,当时厦门体工队教练林江利恰巧看到洪炜练球,觉得洪炜的动作、协调性不错,身体条件适合打羽毛球。于是,他直接和洪世佳说:“这孩子条件不错,要不让他到体工队试试。”
去体工队不同于先前的“玩玩”。这次,洪世佳把洪炜叫到跟前,父子俩非常严肃地讨论起来。
“当时父亲问我‘你是选择打球还是读书’?”洪炜说,这是父亲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问他,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肩上也有了压力。
“我选择打球。”洪炜说,他已经对羽毛球产生兴趣了。“既然选择打球,就要认真打,不要后悔,更不要放弃。”洪世佳叮嘱道。
一次陪练经历让他进入国家队
进入厦门体工队,洪炜训练的时间多了起来。这时,他体会到自己与队友的差距,“其他运动员七八岁就开始练球,他十二岁才练。”洪世佳说,儿子为此还掉过眼泪。
洪世佳每天都会去看儿子训练,不靠近,远远地看着。“他真的非常努力,每天训练都认真完成,不服输的精神像我们。”洪世佳说,洪炜进队之初,是队里水平最差的,然而一段时间后,他就赶上队友了。
“父亲总是跟我说,努力了就好,只要把水平发挥出来,一时打不过也没关系。回去好好练、好好想,争取下次赢回来。”洪炜说,这些话对他影响很深,让他的心态一直保持平和。
就这样,洪炜不断努力着,不断进步着,终于等来收获荣誉的时候。2009年全运会,洪炜和队友拿下男团亚军;与前辈郭振东一起获得男双第三。这次比赛,洪炜战胜了好几位国家队队员。
洪炜的出色表现也被国家队教练员看在眼里。2009年末,洪炜接到通知,收拾行李到北京,和国家二队队员一起集训。洪炜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然而集训后,回到厦门的洪炜迟迟没接到进国家队的通知。
“那时甚至想到退役。”洪炜很灰心,开始计划读大学,毕业后找份安稳工作,这样也能多陪父母。正当洪炜规划着新生活的时候,国家队到晋江集训,通知洪炜去陪练。
“父亲当时跟我说‘不管这次去是什么身份,一定要认真。男人干事业就是这样,要么认真去做,要么就别做’。”父亲的话,洪炜一直放在心里,非常认真地做着陪练该做的一切。
集训后,洪炜回到厦门。大半年后,洪炜接到通知——到国家队报到。原来,集训时,国家队队员沈烨暂时没搭档,洪炜临时顶上,两人配合还不错。
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洪炜没有扎实的技术,也无法抓住这次改写命运的机会。
未能见奶奶最后一面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对于我们来说,孩子是否拿奖牌并不重要,努力了就好。”洪世佳说,这是夫妻两人的心里话。
父母眼中的洪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洪炜的外公去世后,外婆既不愿随女儿到厦门,也不愿随儿子到泉州,她选择一个人留在南安罗东老家生活。
“你外婆非常挂念你,有空就给她打电话。”洪世佳这样嘱咐儿子,洪炜一直记挂心中。时至今日,洪炜几乎每周都会抽空给外婆打电话,跟外婆唠唠家常。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好几年。
洪炜还经常为父母选购衣服、鞋袜。收到洪炜的礼物,父母两人都非常开心,“很贴心,像一个女儿一样细心”。
然而,洪炜的心里一直有个遗憾。父母都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了解运动员心态,所以从洪炜进入专业队后,几乎没去看过他。怕他分心,就连洪炜的奶奶去世,家人都没告诉他。洪炜是奶奶带大的,没能见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感觉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我希望退役后能找份稳定的工作,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洪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