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市良庵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元年,为五进二厢房的宫殿式古建筑,良庵裔孙又相继在大宗祠右后两侧兴建6座支祠,形成“众星拱月” 气势宏伟的黄氏良庵祖祠群。这祖祠群座座雕梁画栋,包含众多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泥灰塑、壁画,还有包括郑板桥、张瑞图等古今大名家的书画、墨宝,非常珍贵,令参观者惊叹不已。
良庵大宗祠部分外景图
上世纪90年代,良庵大宗祠被评为南安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授予“八闽名祠“,近年,随着修缮力度的加大和黄氏后人的大力支持,正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祠内部分名家作品
良庵裔孙枝繁叶茂,他的裔孙现有二百五十万人左右,分布在大陆和港、澳、台(台湾彰化县黄姓为全县第一)及海外,琉球、菲岛、印尼、星洲、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美国等地。他们在当地或家乡的贡献都很大,如星洲的社会领袖黄奕欢,黄荣发等,台湾黄朝琴、黄莲茹、黄清源,印尼侨领黄昆明等贤士达人。
古代明朝年间,在广东当按察佥事的黄澄,也是晋江紫云黄氏的一支派,黄澄子孙又有一支派在潮汕一带,明代黄瓒与其子黄思近有一支派在琼州、云南,黄乔石与(子)黄梦松有一支派在浙江,黄抟扶的一支派在南安美林,还有一支派传至宁德等,全部支派都发展很好。
据了解,黄守恭(良庵先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献园建寺(泉州开元寺),为佛教创立泉州基地;鼓励子孙外出创业发展;种桑、养蚕、织锦,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贡献重大。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强国之路、和平之路,是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繁荣之路、未来之路。她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壮举。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也增进了中国和亚非等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也吸纳融汇了当时各国文化。
黄良庵及他的裔孙继承了先祖黄守恭的精神,乐善好施,重视教育,尤其是他的开拓及奉献社会的精神,更为世人所称道。
良庵裔孙明代的黄长进回乡办教育,明代黄乔石教子黄梦松,黄梦松中进士,后来,黄梦松组织家族建成祠堂群。清代1915年黄逸机办罗溪学堂为南安四所老校之一,抗战时期为民生农校,抗战胜利后,农校返泉,1945年独立建校良庵农校,1947年更名私立罗英中学,1953年收归公办更名为“南安第二中学”1992年南安二中迁至新校舍,祠堂交还埔头良庵侨乡建设董事会司理重修,
良庵大宗祠历史悠久,与各甲小宗祠融为一体,规模宏大。一方面起到了敦宗睦族,加强联谊,增进团结,兴办公益事业,建设家园,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共谋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为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将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
埔头良庵大宗祠通过文化传承、交流与融合,智慧分享、孵化创新,开阔了各时期人们的视野,激发了文化活力,形成了闽南文化特质 ,表现为襟怀开阔,重商务实,敢拼能赢。
如今,正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泉州,良庵宗祠大力联结族贤和侨力,尤其是在促成华侨华人参与“先行区”建设、民营企业“走出去”、文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作为后人,我们一方面,应尊祖敬宗、传承良庵及先辈的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劳等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应发挥广大族贤、侨属侨领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和‘先行区’建设中要有所担当,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管委会主任黄丽法面对采访时说。
良庵黄氏历代英才辈出:明朝有文进士黄梦松,清朝有武进士黄国英,另外,与张佩纶、张之洞、宝廷并称“四谏”的内阁学士黄体芳,皆是可圈可点,享有盛誉的人物,其祖籍都在南安埔头;当代,能诗擅画的黄紫霞、木偶大师黄奕缺、爱国高僧广洽法师等名人皆为良庵后裔。这些彪炳史册的贤能大师,不但激励着黄氏后人积极进取、敢拼能赢,再立新功。而且更是我们追贤学习的典范。(赖衍先、黄志宏、黄少林)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