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后的晋江盛夏,因为教育带来的欢喜有千百种——
2006年随父母定居晋江的江西人陈庚,以675分的高考成绩录取北京大学。以池店三省小学这所乡村学校为起点,陈庚最终叩开燕园之门。
“我的孩子都在英林镇区读书,老大已工作,老二读大学,老三刚小学毕业。”一封手写寄给晋江市政府的感谢信,道出一位新晋江人生活里朴实且珍贵的“小确幸”。
“今年,晋江普高招生计划增加至18120人。”对比去年,今年晋江普高升学率提升10%的消息,成为所有初三考生的福音,学位刚性缺口问题得到显著缓解。
…………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城市的基石,是产业的引擎,是国家的未来。去年,晋江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32.93%,保障全省县域规模最大的12.08万名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再看晋江今年交出的“高考答卷”:特控、本科上线率超过全省上线率,特控上线维持在3000人以上高位;全省历史方向前50名、物理方向前100名的尖优考生人数比去年翻了将近一番,大部分学校都有600分以上高分考生;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少创班等“国家选才”项目全面突破。
课间时分,晋江学校的学生在宽敞的楼道里交流讨论。正式纳入晋江一中教育集团管理后,该校进一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记者董严军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晋江持续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四个差异”,建立城乡共同体促进公共服务均等,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水平,让群众福祉更殷实,让这座城市更宜居。
一座城市的“均衡密码”
今年9月,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就将投用招生。
英林镇英林村村民老洪乐开了花,他的小孙子刚好念完幼儿园,可以“无缝衔接”读上这所“家门口”的优质小学。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早在2022年2月14日,英林中心小学与晋江市实验小学就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将英林中心小学纳入晋江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享有与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在晋江,集团化办学是城乡教育均衡的“密码”,晋江一中和华侨中学的携手最为典型。
2013年,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开始联合办学。自此,两校办学理念共融、课程共建共享、教学共研共进、文化共生共荣。在科学统筹、有效整合各自优质资源的推动下,华侨中学吸引力大增。当然,华侨中学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为晋江一中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晋江市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形成“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教育发展格局,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链。集团化办学也让晋江的名校由零散的“盆景”变为成片的“风景”。目前,晋江共有教育集团40个,成员学校63所,新增、改造优质学位8.2万个,优质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既需要办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更离不开师资力量的硬核支撑。
今年是南侨中学初一英语备课组组长许华华从教的第16年。面对改版后难度提升的初中英语教材,以及基层小学相对薄弱的英语基础,许华华和同事们深感紧迫——今年3月,南侨中学联合衙口中心小学、尊道小学、侨英小学,共同启动了龙湖片区小初英语衔接项目。
为此,南侨中学初一英语备课组在每周的例行教研会上,特别增设了“小初衔接”专项研讨环节。内容上,他们从音标拼读教学切入,着力改变学生依赖机械模仿的学习习惯;教法上,则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在课堂中融入趣味游戏活跃氛围,并推动师生单向交流向生生互动对话转变。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深度交流中,小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壁垒被逐步打破,知识的过渡更自然、能力的衔接更顺畅,为初一新生筑牢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英语学习“过渡桥”。
一组数据的“扩容哲学”
“今年普高升学率70.02%,意味着比去年多了2500个孩子能圆高中梦。”不久前,在晋江市2025年秋季招生政策现场咨询会上,家有初三考生的家长吴欣茹在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十分欣喜。
今年,晋江积极挖潜扩大招生规模,系统推进学位动态调整,重点解决普高学位刚性缺口问题,有序扩大招生规模,其中,恒一高级中学即将投用;4所中职学校各增办4个综合高中班,提供880个普高学位和160个中职“3+4”贯通培养学位。
在位于池店镇古福村的恒一高级中学校园内,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操场草皮铺设收尾,首批清北名师已经入驻,学校进入软硬件调试阶段。今年9月,这所崭新的学校将正式迎来首届400名高一新生。
包括恒一高级中学在内,晋江储备的30个普高扩容项目,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可增加学位2.88万个,从而满足2029年的“过峰”需求。
教育,全面激发了池店的人气和活力。
一组数据尤为清晰:近五年,池店镇小学生人数从20302人攀升至26014人。在全国生育率普遍下行的背景下,这一逆势上扬的态势尤为亮眼,其背后正是池店片区改造升级释放的强大动能。
为满足持续增长的就学需求,池店片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速,高标准小学与现代化幼儿园几乎连年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学位压力,优化了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其中,备受瞩目的泉州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将于今秋正式启用。这所新校的落成,不仅将大幅扩充池店镇的优质学位供给,便捷满足周边社区儿童就近入学需求,更标志着,池店在引进高校资源合作办学、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品质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池店并非教育配套加速完善的个例,而是晋江全市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
据统计,仅2021年以来,晋江在教育领域的建设项目就有140个,计划总投资约107.82亿元,已建成晋江一中池店校区、晋江学校、紫华中学(养正中学科创校区)、高铁实验小学、磁灶实验小学等项目。今年,晋江还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教育规划布局,计划竣工投用28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预计新增、整合学位2.6885万个。
一间教室的“生长力量”
“‘5G课堂’特别有趣!能和远端的小伙伴同上一堂课。老师讲解生动,我们还能实时交流想法、分享收获,一起进步成长。”“5G+专递课堂”上,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黄鑫彤收获颇多。
去年8月,晋江二小完成回迁,全新校区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5G+专递课堂”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仅过去一学年,晋江二小便携手青阳街道崇德小学、内坑镇三民中心小学、池店镇唐厝小学等6所学校,构建起结对帮扶网络。通过定期邀请名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云端”授课,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时空限制,精准输送到结对学校的课堂上。
“‘5G+专递课堂’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城乡教育帮扶机制,让基层学子足不出校即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有力抓手,更是推动晋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晋江二小党委书记、校长傅彩虹观察到项目实施后,课堂生态的显著变化:教学方式更趋多元,师生互动更为活跃,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显著提升,学习习惯亦明显改善。
数据印证成效:自2023年秋季“5G+专递课堂”启动以来,晋江已成功搭建105对晋江市级及10对泉州市级结对帮扶学校,有效弥合了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的“零时差”共享。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浪潮中,晋江一间间教室里,正悄然孕育着蓬勃的“生长力量”。
去年秋季,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台胞子女班”迎来首批小班新生。这也是我省首个学前台胞子女班。
台胞王科举来晋江创业已有5年,目前一家人都在晋江生活。去年暑假,得知晋江三幼面向台胞子女开放,王科举一家兴奋不已,第一时间给儿子报了名。开学第一天,陪着儿子参加幼儿园充满仪式感的开学典礼,畅玩“簪花围”“说咱闽南话”等非遗游园项目,王科举幸福感满满,为晋江教育点赞。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秋季,晋江将在晋江学校、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象山校区正式开设初中、小学台胞子女班,为在晋台胞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以实际行动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促进融合发展。
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搭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深刻的教育生态重构。如今,从操场上奔跑的孩童到实验室里钻研的少年,从乡村课堂的琅琅书声到城区校园的创新实践,晋江的教育故事,正在书写着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成长密码”。
(记者蔡斯洵蔡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