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庙建筑精雕细琢
古有牌楼群比肩接踵
来到后库之地,在闹市的一处市场背后,我们见到一座高大的牌楼,上书“飞钱里”三字。在“飞钱里”牌楼之后,更有一座“接官亭”。据陈建兴所述,古代在这条通往后库陈氏家庙的道路上原有5座牌楼,依次为“忠节高风”、“飞钱里”、“怡兴宅”、“抱福庐”、“乐满居”。这牌楼群比肩接踵,气势浩荡。只可惜,由于历史久远、岁月更迭之故,现在仅余“飞钱里”牌楼和“接官亭”,而“接官亭”其实就是“怡兴宅”,又称“仪门”。
“‘飞钱里’牌楼原为明代建筑,清初迁界被毁,现建筑为2014年按清代制式重建的。”陈建兴说道,“元末至明清期间,后库人才辈出,出现不少进士、举人、监生等,与朝廷及外界官员来往多了。为此,后库陈氏在坊路上建造一座石柱木屋架的‘接官亭’,用于迎送官员。该亭20世纪40年代毁于台风之虐,现在看到的这座是2008年按清代制式重建的。”
近年重新翻印的清乾隆版《飞钱陈氏族谱》。
在飞钱接官亭前有一块重修碑记,只见上面的文字载曰:“……故老旧云,斯时家庙东侧坊路建五道门,即(忠节高风)青石坊、飞钱里牌楼、怡兴宅仪门(接官亭)、抱福庐、乐满居,作为奉接朝廷圣旨、迎送文武官员之所。凡仪仗到此,均遵礼制落轿下马,更换冠服,以致敬重,千古传为美谈也……”
在“飞钱里”牌楼附近的一间老年人活动室中,记者还意外发现墙上贴着一张“安平飞钱陈氏牌坊景观”图,里面援引明代《泉郡晋南地名探源 宗祠考》卷十五之四十八《飞钱陈氏家庙》中的文字,对这古代5座牌楼有较详细的外观描述,图中还有“牌坊景观”的立面手绘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