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6月9日国际档案日的到来。昨日,著名归国华侨作家唐涛甫手稿捐赠仪式在晋江市档案馆举行。唐涛甫先生将自己的电影文学剧本《归国之后》,《海峡涛声》《山海风雨》《追梦》三部长篇小说著作,以及部分散文手稿和个人的一批老照片捐赠给了晋江市档案馆。
对于自己所捐赠的手稿,唐涛甫有很深的感情。他说,这几部著作的人物原型都是自己身边的人。由于不会使用电脑,所有著作都是手写,因此留有手稿。其中,《归国之后》创作于1960年,该书的书稿曾在“文革”期间被烧毁,后来,又重新进行了创作。时间最晚的一部著作则是《追梦》,创作于2014年。
晋江市领导史思泉出席了捐赠仪式,他说,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独特的华侨文化成为晋江档案研究的重要内容。唐涛甫作为著名归国华侨作家,他的著作大多以华侨生活为题材,反映侨胞心声,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华侨情,填补了华侨题材文学创作的空白。
唐涛甫:追寻一生的文学梦
口述人:唐涛甫
人物名片:归国华侨作家
出生日期:1939年2月2日
我曾祖父因家境贫困,漂洋过海去菲律宾。当时,他们乘船去菲律宾,要坐整整一个月。曾祖父刚到菲律宾,因为人生地不熟,就被抓进了“水牢”。“水牢”就是房里都是海水的牢房,我们闽南人也称之为“水厝”。
曾祖父被关了一个月才放出来,由于语言不通,刚开始只能当乞丐要饭捡破烂。后来才到山上去开荒,种橡胶树和椰子树,一步一步稳定下来。
曾祖父因为没文化受了不少苦,因此很注重教育,并让自己的四个孩子都去读书。我爷爷唐德辉(又名唐谅令)就对文学很感兴趣,他也十分拼搏,在菲律宾先后创办和设立了汽水厂、杂货店、钢铁厂。
爷爷做生意赚了钱,回乡做了不少慈善事业,泉州花轿亭善举公所就是他创建的,当时家乡的人亲切地称他为“番阿令”、“唐厝令”。我们的华侨因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在国外努力拼搏吃了很多苦。而国家当时是内忧外患,他们那一代人赚了钱之后,归国都希望能够振兴国家,我的第一部小说《归国之后》就是以我爷爷他们一辈人为原型。
1942年,我3岁的时候,因抗日战争,父亲携带家人回国。父亲因为熟悉菲律宾的情况,又精通英语、熟谙文学、擅长书法,回国之后,他在泉州中山南路设了一个点,为人代写书信。
小时候,家里穷,我好不容易才上了学。初中读晦鸣中学(现泉州七中)时,交不起学费,后来还是学校免了我的学费。到了高中,没有钱交学费,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知道我家境困难,主动帮我垫付了学费,我才得以继续学业。高考的时候,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考了两次,虽成绩优异,但还是与大学失之交臂。为了学习,我自己报名到厦门大学进修俄语课程。
童年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文学梦,尤其想当一名电影剧本作家。这个梦想伴随着我一生,我一直追求电影文学的创作。从初中开始就经常写文章,编辑、抄写学校年级的墙报和黑板报。到后来创办企业、做生意的时候也没有停过笔。我写的小说著作都以自己身边的人为原型展开,像写《海峡涛声》,晚上写作时,回想起两岸亲人盼团聚的辛酸故事,自己都会写到哭。(记者 董瑞婷 通讯员 洪佳玲 叶尚发 董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