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防止优秀教师外流,扣押希望调动教师的档案,以此来控制人才外流,但最终效果并不好。不少时候,希望调走的优秀教师在跳槽中 都会伴随着矛盾冲突,教育行政部门扣着教师的档案不给,教师死不回头,结果两败俱伤,要么一个愤怒而去,一个名誉受损;要么一个最终没走成也没了心思好好 工作。(1月11日《中国教育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李克强总理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性因素。因而,留住教师,特别是留住优秀教师,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才能使教育稳步发展,才能使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跨区域流动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教师群体同样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面临着流动 频率与机率逐步加大的问题。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动,欠发达地区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欠发达地区,特别农村地区,常常出现刚刚招聘,就大量流失的现象。教师的 大量流动不仅影响了教育工作,而且带来了招聘成本的增多,这给教师管理与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因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防止优秀教师外流,扣押希望调动 教师的档案,以此来控制人才流动,也是无奈之举。
无奈归无奈,难题归难题。然而,人才流动顺应市场规律,人才管理同样不能套用简单计划经济时代的硬性压制。扣押档案的做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教师, 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留住的是档案,却终不能留住教师的“心”。试想,违背教师意愿,强硬要求教师在校工作,又如何让教师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工作?这样的做 法,又如何不伤害教师的感情,造成这部分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呢?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对教师的压制与限制,更进一步折射了教育治 理水平的落后,也将更坚定教师及时脱身离开的信念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