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发展、自然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的革命老区、民族、边远和贫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比较远。西部地区教育似乎成了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而解决这个“老大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未来的人才储备、经济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教育公平。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步伐,尽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是当下扶贫工作,尤其是教育扶贫的重点。
如何摘掉“老大难”的帽子?精准化的倾斜政策至关重要。应当看到,近年来,中央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短板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应当实施精准化的扶持政策,对地区做到因地制宜、对学校做到一校一策,对家庭和个人做到因人而异,克服“一刀切”的弊端。
比如,目前,在藏族地区、新疆南疆地区,双语幼儿园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双语教师数量却严重不足。对于这些地区,应当支持中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任教,特别是应当优先扶持会双语的中专学前专业毕业生去任教。这样既解决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双语幼儿园师资短缺的问题,还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一举三得。幼教师范毕业的学生,年龄小、有朝气,更容易与幼儿相处,能够在农村幼儿园“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