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教育之所以成为“老大难”,很大程度上是受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面对这些问题,常规办法往往奏效较慢,这时候就必须依靠超常规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政策。例如,西部农村地区教学点多、小规模学校多。撤并学校会造成上学远、上学难,容易引起辍学;不撤并校,又不能解决规模小、师资差、质量低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大胆尝试“三六”学段或“四五”学段制,即前三年或前四年、学生年龄较小时,在家门口的教学点或村小就近接受教育,等到四年级、五年级之后,再到乡镇中心学校或县城学校,以寄宿的方式,完成义务阶段教育。
解决西部教育“老大难”,更重要的是要实行“授之以渔”的内生性激励政策。多年来,在中央或上级政府以及各种帮扶单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个别贫困地区和部分贫困家庭“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越来越严重。而一旦失去了发奋图强的苦干精神,就只会越来越甘愿贫困、甘愿落后。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注重激发地方的内生动力,调动家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西部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根本改变。
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倾斜政策、精准发力下,在西部地区的改革创新、奋发努力下,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将不再艰难,“老大难”帽子摘掉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作者王嘉毅为甘肃省教育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