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学习问题”困扰新生“迷茫大一”凸显新生教育缺失

“新生导航”影响孩子一生

  与国内“程序化”的入学教育不同,国外高校普遍重视新生教育,在新生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中,承担了更多的引导责任。

  早在1888年,波士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导向日”(Orientation Day),以帮助新生做好定位。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高校面临适龄入学人数下降、大龄学生增多的局面,“新生向导”的开展和成效直接影响到留生率(即在校学生数占开学时注册人数的比例)和学生满意度,事关学校的“生死存亡”,“新生向导”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它被视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点。

  “新生周”也是美国高校最主要的“新生向导”模式。其间既有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学生会、院系组织的活动,学校和学生会的活动偏重生活,院系的活动偏重学业,内容无微不至。“新生向导”除院长的讲话和致辞外,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和老师的自由交流。

  此外,“新生向导”模式还包括入学前模式:安排在暑假期间,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吸引学生入学的手段之一;新生课程模式:安排在第一学期或整个学年,更为系统,因此能为新生提供较多内容和较长时间的指导。

  麦可思首席专家王伯庆,对女儿2002年12月收到哈佛本科学院(Harvard College)录取通知书后,哈佛开展的招生攻势印象深刻,“从接到这封录取信开始,女儿跟哈佛的关系就完全改变了,以前她追哈佛,现在哈佛追她。”

  哈佛的招生攻势全面而细致:让来访的被录取人住进老生宿舍,让新生开派对;入学前几月,邀请新生父母写一封信给哈佛本科院长,介绍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关注点,以帮助学院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如搭配合适的室友;“新生周”全校围着新生转,让新生感觉很“老大”;为新生父母安排“父母周末”,参观孩子宿舍、选听孩子的一堂课、在学校食堂吃饭、参观校医院。

  王伯庆说:“没有名校可以在优秀生源面前端起身段,名校之所以是名校,靠的是优质生源。如果北大能对北京市的三名文科第一和一名理科第一展开‘哈佛招生攻势’,也许这四名状元未必弃北大而投港大了。”

  适龄入学人数下降也是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的问题。据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全国高考生源从2008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专家分析,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国内高校将不得不重视开展全面有效的新生教育,来吸引足够的生源。

  该报告认为,国外高校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这将对他们整个大学生活甚至一生带来巨大影响,“无疑这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