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新晋“全国文明城市”永春的街巷间,三股文明新风频频涌动——“邻里守望”的脉脉温情,“以文化人”的润物无声,“约定俗成”的自觉践行。
湖洋镇吴岭村。叶国强 摄
孝老中的守望互助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湖洋镇吴岭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热闹非凡。67岁的张丽明和老朋友正挥拍对战,乒乓球在球台上来回跳跃,清脆的撞击声混着欢笑声洒满房间。
“现在日子舒坦得很,吃完早饭就来这儿报到,唠唠家常、看看报纸,等着吃免费午餐,美着呢!”张丽明笑着说。这份安稳,源自村里2019年开办的长者食堂,6个年头来,热气腾腾的午餐从未间断。
这份坚持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吴应栋带着两委班子“精打细算”的付出:他们号召乡亲认本捐息为长者食堂囤下“底气”,劝导村民把操办喜庆事宜省下的钱捐给长者食堂,还开荒种上柑橘、金桔为集体创收,给“免费午餐”加了道“保险杠”。“村里200多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老人占了近150人。把老人照顾好,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才能安心闯,村子才能更兴旺。”吴应栋的话朴实却在理。
湖洋镇吴岭村邻里守望堂日常。叶国强 摄(资料图)
如今,村民们操办嫁娶、过寿、开业等喜事时,往长者食堂捐钱捐物已成默契。借着这个平台,吴应栋推行“乐善好施积分制”,年底的表彰大会上,老人们会带头念叨:“红白事别铺张,礼金意思意思就好,邻里要互相帮衬……”通过发挥长者在宗族中的劝教和监督作用,让吴岭村的乡风越变越淳。
目前,免费午餐服务在永春22个乡镇全面铺开,36个长者食堂、96个助餐点构成“公益敬老+互助养老”的山区样板,移风易俗的新风正由点及面,吹遍城乡。
“村晚”里的文化共鸣
文明乡风既要解民忧,更要润民心。桃城镇花石社区的“美德堂”里,老人们在一楼长者食堂用餐,孩子们在二楼参加“大手牵小手”活动,这里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更是“村晚”的常驻地。
花石社区“村晚”
常态化的“村晚”催生出不少村民自发组成的“民间艺术团”:南音队、舞蹈队、合唱团……其中最亮眼的当属“放牛班合唱团”,这是由一群爱唱歌的奶奶们组成的合唱团,每天在忙完家务后,老人们就聚在一起,跟着大学生志愿者或近邻学堂的音乐老师学唱,如今,这个合唱团已是春节、国庆等“村晚”的常客。
“我今年也加入了舞蹈队,‘七一’还上台演出了!”社区党总支委员冯淑题说,融入群众的文化活动,让移风易俗、普法宣传等工作有了“群众基础”,干事更有劲儿。
花石社区的“村晚”早已超越娱乐:唱的是身边事,演的是邻里情,裹着乡愁与红色文化,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当地凝聚人心的“粘合剂”。而达埔镇的篮球争霸赛则把运动版“村晚”玩出了新高度,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赛事上,来自不同村的17支队伍激战半个月,点燃了全镇人民对家乡的关注与热情。
达埔镇篮球争霸赛。陈小强 摄
丰富的文化生活挤占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的生存空间,也将‘共同体’的意识植入人心。永春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靠资金堆砌的文化活动不可持续,“自己人”参与,说的是乡音,演的是乡情,展现的是乡土文化的自信和新风新气象,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规下的乡风培育
每年方七娘诞辰,五里街镇大羽村的白鹤拳史馆总会迎来各地传承人。当最后一批游客离开,村支书郑志鑫才松口气:“我现在成了‘首席讲解员’,老书记传的好经验,得接好班。”在他看来,发展好大羽村,核心在于两件事:一是白鹤拳技艺的传承,二是良好家风的守护与弘扬。
游客到大羽村白鹤拳史馆体验白鹤拳。
走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前的家训格外醒目:“竹贵有节,人贵有志”“兄弟齐心,田土变金”……这些闽南俗语是为每户量身定制的“治家格言”。作为白鹤拳发祥地,立足家家户户有拳师的特点,村里更把“武德持四善、武训懔十诫”写进村规民约,成了拳师授徒、做人的硬杠杠。
这种本土教化力量正在永春蔓延。锦斗镇珍卿村将村规民约中“积极支持本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要求升华为精神符号,把村民集资修路筑桥的故事刻在43块石碑上,立在村道桥头:有人捐出积蓄修桥,有人无偿让出宅基地铺路……这些“功德碑”成了鲜活的教材,村里还建了文化长廊对这些石碑进行集中展示,让孩子们耳濡目染。
在坑仔口镇玉西村榜中角落的康氏祖厝里,老人协会依托祖厝,每年重阳节表彰一批“好媳妇”,把“厚养薄葬”“婚丧简办”的新风融进祖训族规。自2020年起,永春深挖宗祠祖厝里的“忠孝廉节”家训,让这些传统空间变身“文明家风教育基地”,让村规民约从纸面约束,变成了村民心底的共识。
从孝老互助到文化共鸣,再到村规内化,永春的文明乡风正像当地的母亲河桃溪水般,源源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