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学校将人脸识别、大数据采集技术引入校园,也由此出现不少争议。对此,教育部曾表态,希望高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新京记者近日调查多所高校发现,过半高校尚未引进人脸识别设备。已经引进的高校中,已经出现拆除相关设备的情况。此外,大部分高校的人脸识别设备也未用于课堂监控,多应用在打印成绩单、开学注册以及门禁识别等方面。
探访1
大部分高校人脸识别用于门禁
不久前,一段课堂行为监控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一名女同学被标注“听讲 6次,阅读 8次,举手 6次”。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不少网友认为课堂上没有必要对学生实施如此精细的监控。
记者调查的10所大学中,5所已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的学校均未将设备应用于课堂监控,校园大门门禁和宿舍楼门禁是设备的主要应用场所。
北京大学东门配备了多台人脸识别门禁设备。据悉,这些人脸识别设备于去年投入使用。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门口也投放了人脸识别门禁设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学校的南北门配备了人脸识别门禁。正于北二外读大3年的曹同学告诉记者,校门口的人脸识别设备大概是在今年年初开始使用。最初学校为了方便同学注册,还在校门口设立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进行人脸识别注册。“总体来说还算方便,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刷脸进校园。”曹同学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在今年秋季学期于校门口增设了人脸识别门禁设备。
针对高校内部使用人脸识别设备这一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教育角度看,不能也不必要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监控。
“在监控环境下,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观察,上课打个哈欠可能都会被记录和指责,这会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紧张程度,甚至打乱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影响教学成效。”储朝晖表示,自律首先要给孩子机会自主,监控只会摧毁孩子的自主。
出于安全性考虑,储朝晖认为,在校门口这样的位置安装监控,可以接受,但在应用前也应经过规范的评估检验。
探访2
刷脸可自助报到、打印成绩单
除门禁外,一些高校还尝试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节省学生在办理一些事务时的行政手续。
在清华大学学生服务中心的自助服务处,放置着4台具备人脸识别技术的机器,不时有同学来此通过自助服务机器办理业务。正在读研究生的殷同学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可以办理新学期报到注册,打印成绩单以及火车优惠充磁等业务。
“以前办新学期报到注册,要把学生证交给老师,再由老师统一盖章。现在可以用这个机器自助办理,感觉挺方便的。”
殷同学告诉记者,“用这个机器注册,一是比较方便,自己注册就可以,不用再把学生证交给老师。另外时间上自由度也更大一些,机器没有下班时间,只要这里开着门就可以办,节省了许多时间。”
不过,殷同学表示,自己使用的频率并不算很高,“一个学期大概会来(学生服务中心)三四次,毕业的时候可能会用得更多一些,像打印成绩单之类的业务,对毕业生来说还是比较有用的。”
类似的设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能见到。正在北航读大四的彭同学表示,北航在校生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机器开学报到注册。“不过我们这里还没有打印成绩单等功能。”彭同学说。
除了在校生,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刷脸”注册。据悉,北航的新生人脸识别注册去年就已经开始,不少新生表示这种报到方式比较方便,省去了许多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