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表示:“一是要有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精心开课,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工作量而上课,或者为了满足学分要求而选课;二是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改变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方式,使教学成为探索、发现、思想碰撞和分享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搬运过程和监督搬运的过程。”
还有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在教师评分体系上制定出更加详细的标准,杜绝教师给分手松的行为,对打分不符合标准的老师进行提醒,并且还对课程作业、试卷进行留档,定期抽查是否符合评判标准:“鼓励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而不是投机取巧获得好成绩,增加了给分的公平感。”
陆一认为,消灭“水课”,实证调查与科学评估同样必不可少:“在复旦大学,我们通过与大学核心课程委员会、模块负责人、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生等各个层面的深入讨论,研制了‘高能课:中国大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测量·诊断·评估·改进’工具。该调查工具设计了十一项核心可比指标和五项可选高阶指标,能够多角度刻画出每门课程、各模块及总体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调查数据的使用方面,基于指标数据生成‘吹水指数’和‘刻苦指数’,提倡教学质量要由师生共同负责,直观地筛查出几种高效能课程和‘水课’等低效能课程,并一一对应给出教学支持与管理建议。”
这些选修课缘何成为校园“爆款”
北京大学:游戏产业高管成“电子游戏通论”授课嘉宾
这个学期,北京大学新增了一门面向全校的选修课——“电子游戏通论”,原定每堂120人的名额增加至近200人。这门课程并非教学生打游戏,而是通过教授游戏发展史、游戏产业规划、健康游戏心理等让学生清晰了解电子游戏的发展规律、游戏产业的开发与运营,理解业界存在的风波和存在的问题,很好地适应了当下游戏业发展的兴盛势头。据了解,课程还邀请了网易等旗下的游戏高管作为授课嘉宾,以《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作为案例,大大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云南艺术学院:“中国墓葬文化”呈现社会发展史
从2011年至今,云南艺术学院教师杨洋开设的“中国墓葬文化”就一直是该校人气爆棚的选修课。每到选课时,短短两分钟内,100多个上课名额往往两分钟内就会被一抢而空,还有很多学生蹭课,能容纳150人的教室常常来了近200人。杨洋表示,墓葬文化其实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其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墓葬本身。墓葬中还保存着历代无数的艺术品,它们所呈现的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浙江大学:“炼丹课”推广中医药知识
自2010年秋季学期,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王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从神农本草到现代中药”,被学生戏称为“炼丹课”。该课程旨在展现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些成果,普及推广中医药知识。此外,除了常规的基础药理知识学习以及中药药材的采集辨别外,在课堂上学生们多有动手实践机会,如参与制作中药等。
电子科技大学:“知味”品出中国味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烹饪公选课程“知味”,专门给同学们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原料知识,教同学们川菜的制作工艺,学生可以学到包括回锅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龙抄手、担担面等四川特色美食的做法等。学校特聘的专业老师罗恒还特地花了4个月的时间,为该课程编写了同名教材《大学生素质教育丛书:知味》。学校食堂专门建成了实践中心,能同时容纳50名同学动手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