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缘何变“水课”
在新雅书院2016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甘阳表示,书院过去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消灭水课。
事实上,随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通识教育成为热点问题。早在2015年11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就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近年来,与新雅书院类似,复旦学院、浙大求是学院等也相继成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试验田。
一面是在通识教育领域不断发力的中国大学,一面却是对教学内容不买账的学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很多同学信奉‘GPA(平均学分绩点)至上’。不少人认为奖学金、保研、留学等远比一节课带给大家的知识更重要。我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得低分。如果这门课好,但给分严格,我会旁听,但不会去选。”张欣然告诉记者,“功利性选课”是影响大学生宁选“水课”不选“硬课”的重要原因。
“部分教师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不认真,因人设课、从简开课,很多老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和现实脱节,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从事教务工作十余年,长春某高校教师郑丽对这种现象颇为无奈,“还有的教师为吸引学生选课,给分随意。这种没有标准的考核也对学生产生了误导。”
此外,也有教师告诉记者,目前高校对选修课程的论证、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现在开什么选修课,往往由任课教师或开课院系决定,缺乏针对学生群体的严谨调查与论证;而在课程评价方面,也主要采用学生评教,那些要求严格、难度较大的课程往往会被学生抛弃,形成恶性循环。”
甘阳认为,这是因为教与学的基本心态出了问题。“在长期的唯专业主义的影响下,学生会认为‘这反正不是专业课’,他首先就不重视。老师也会认为‘反正你不是我自己专业的学生,你爱上不上,随便’。最重要的是,在这些非专业课上,老师一般不敢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学术要求。所谓‘水课’其实就是没有学术要求的课。而美国大学所谓的通识课和专业课,他们的要求是一样的,都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
建立评价退出机制,为课程“脱水”
“能激发兴趣、培养品位的才是好的教育。如果不能激发兴趣,说明这种所谓的教育只是展示知识、演示技能,没有触动学生的心智结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认为,必须要在如何开课、开哪些课上下功夫。陆一表示:“如果越上学生越感觉到有深意,逐渐触碰到了自己原先没有打开过的新世界,攀登上了原先没有站立过的新高度来看问题,兴趣和意义感便油然而生。不在激发兴趣的实质上下功夫,却标榜给学生很大的选择自由,其实是在逃避教育责任。”
“应该砍掉现有的一部分课程,不能‘把通识教育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亚群说,“对于今天的中国大学来说,必须精选通识课程、改善课程内容,课程质量提高了、对学生真正有帮助了,吸引力自然也就上来了。”
除开课环节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外,采访中,不少专家建议,还要建立课程监督、评价和退出机制。
此前,复旦大学表示,将在新学期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其中包括一些因人设课或是质量不达标的课程;对于新开高质量课程的教师,还将予以最高可能达数十万元的重奖。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高校首次集中清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