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化教育演练,提升师生安全素养
6.加强队伍建设与岗位培训。着力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机构设置,配齐配强专职安全管理干部。将学校安全管理纳入师训干训的必修课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省、市、县、校四级岗位安全培训,确保持证上岗。举办省、市、县(市、区)三级安全教育师资培训班,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和评比,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施教能力。
7.打造“安全教育示范区”。丰富“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储备,更新平台配套课件和专题活动内容,开展在线安全教育活动。按照中国教育学会开展国家级安全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培育一批校园安全教育示范校,努力打造国家级安全教育示范区。
8.抓好日常安全教育。继续推进综治安全法规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设不少于12课时安全教育课程,其中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一周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组织开展第22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第10个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周、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11.9消防宣传日、12.2交通安全日、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平安寒(暑)假作业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9.加强应急逃生疏散演练。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和中国教育学会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技术规程》,加强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疏散演练预案,将安全演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高等学校每两个月、中小学每个月、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防暴恐、防地震、防火灾、防踩踏等应急疏散演练。
三、突出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10.防范学生溺水和交通事故。加强师生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分析研判制度和联防联控机制,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村(居)和社区支持,深入开展重点水域、重点路段安全管理及安全隐患排查巡查,补充、完善水域和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牌、减速带、隔离带、防护栏等安全设施。通过家访、家长会、告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学生游泳和交通安全提示,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责任意识。
11.规范校车安全管理。发挥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建立校车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安全管理台账。规范校车登记和标牌办理流程,设置校车停靠站点和标识标线。深入开展新一轮校车及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提升工程”,健全校车、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交通违法行为举报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