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澄海凤新工业区,一家没挂厂名的“二料”厂正把回收来的旧玩具粉碎重新造粒,整个生产过程脏乱不堪。
那么,这些来源不同、只经过简单处理加工成的“二料”是怎样做成玩具的呢?在澄海,生产塑料玩具的小工厂一家挨着一家,而且大都没有悬挂厂名。从生产流程上看,几乎都一样,都是把原料加入机器搅拌、注塑,再经过拼装后就成为一件件玩具成品。
在莲下工业区,一家玩具厂的工人正在拌料区拆开原料包装,把红色的原料倒进料斗。生产工人说,他拆的这个原料就是“二料”。另一家玩具厂,工人们也证实说,他们使用的一些粗糙黑色颗粒也是“二料”。
在澄海的很多小工厂里,“二料”直接被加入进注塑机,生产出魔方、汽车、摇铃、变形蛋等塑料玩具。记者调查了解到,生产玩具的原材料价格几乎每吨都在一万元以上,而“二料”的价格仅在每吨两千多元至九千多元,为降低玩具生产成本,很多玩具生产厂就打起了“二料”的主意。但是,“二料”来源复杂,清洁度和牢固度都比较差,有的甚至含有许多化学有毒有害物质。
在一些玩具生产厂里,用多次回收的“二料”生产玩具,都有股刺鼻的味道。凤新工业区一家玩具生产厂里,一个戴着口罩的工人介绍说,这种刺鼻的味道就是甲醛!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有研究表明,儿童对甲醛尤为敏感,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引发白血病。
玩具生产厂工人却说,“有味的这种料就是有甲醛。因为甲醛料结实,甲醛料做出来的产品结实耐用。”原来,多次回收使用的“二料”牢固度很差,在黏合过程中要使用到胶黏剂,而这就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物质。当地一个玩具注塑机厂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这产品打了一次两次三次,应该还可以达标的。但是打五六次,回收五六次肯定是不达标的。”废旧塑料回收五六次以上,有毒物质的污染水平就会大大增加。
记者从生产厂处拿的这辆玩具车,又是用反复回收使用多少次的二料做的呢?负责人说,“像那个汽车啊,最起码20次了。这种就是垃圾的。”
玩具业内人士透露,供应大超市的产品,一般会使用新料和质量好一点的“二料”。而那些“三无”产品玩具,通常会使用比较差的“二料”,这些“二料”“有的就用医疗器械垃圾来做的”
在澄海最大的玩具批发市场“塑料城”里记者发现,很多玩具既没有厂名厂址,也没有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3C”标志。而我国对塑料玩具的生产、销售环节有着明确规定,“必须经过最基础安全3C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同时,在《消费品使用说明》强制性条款中要求:儿童玩具“应标明产品生产者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但这里的玩具经销商却告诉记者,“只要你赚钱,国家你又不违法,有需要就卖就行了,你不要管是新料还是二料的问题。”
玩具,本是纯真儿童在成长过程收到最为快乐的礼物。但这些形态各异、看上去非常精美的塑料玩具背后,想不到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