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代表中医学界的“杏林”典故,出自一位福建人……
三国时期,在侯官县董墘村,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有一位中医学界的顶级大佬——董奉。
凡是来他这儿看病治疗的病人,一分钱都不用花。治好了重病,患者只需要在山中为董奉栽杏五株,作为看病的报酬。若是小病,只要栽杏一株。
每逢红杏挂满枝头,董奉就会在树下摆个摊子。
有人要问了:他难道要把熟果子拿来卖?!
其实,果子不用钱。村民们要做的,是拿一升谷子换一箩筐的杏。
旁人不禁生疑:这不还是在变着法子赚钱吗?……
董奉的格局可不止于此。
有一年,因为粮食绝收,周边村庄闹起了严重的饥荒。危急关头,董奉为百姓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无偿发放所有的粮食。
相传,这仓库里储备的粮食足够满足“二万余人”的食物需要。今人难以想象,这得是董奉日夜不休地为百姓治病,通过多少次的“以谷易杏”,才能为村民累积下这么多的口粮。
丰年为百姓们无偿看病开药,荒年赈灾济民,这就是一代名医董奉。为了感谢他的善举,人们自发地在董奉的家门口挂上一幅“杏林春暖”的牌匾,“杏林”这个典故也由此而来。医者仁心,流芳千年,“杏林精神”从此也就成为医者信仰的代名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人的“杏林精神”传承千载而不绝。
远在800多年前的南平建阳,诞生了一位法医学家宋慈。他一生追求正义,精准验尸,为百姓平反冤屈,写就的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千古留名。
40年前,出生于闽清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为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令世人瞩目。
古往今来,悬壶济世一直是广大医者毕生的追求。如今,不论是被口罩勒得满脸伤痕却始终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还是实验室中日夜不休推动医学防疫、守护群众健康的科研工作者,一代又一代医家、贤士,都让杏林精神在一次次积淀中变得愈加清晰、夺目。
一袭白褂、一身责任、一腔热血……杏林发花,甘雨回春。从福建源起的医者仁心,指引着无数人为医学事业奉献大爱。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