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探索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中共泉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为全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探索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贡献泉州力量。

为全面展示各地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闽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系列报道,聚焦福建经济强市奋勇争先谋发展的实干担当,讲述“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的鲜活故事,深入挖掘泉州在城乡融合、山海协作、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东山打造共同富裕海岛县样板纪实

处暑刚过,开渔不久,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村民许海亮的渔船已满载而归。码头上,乡亲与游客熙攘问价,杂鱼、虾蟹等优质海味即将通过现代物流发往全国百姓餐桌。这片海,正成为东山县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在9月25日召开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新闻发布会上,东山县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从党建引领到渔业升级,由文旅融合至改革攻坚,东山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共富路径。

泉港惠屿:耕海牧渔寻发展,“孤岛”变身“富岛”

轻柔的海风轻抚海岛,一片片橘黄色的建筑群静静伫立,排列有序的塑料网箱格外壮观,码头边“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字样引人注目……作为泉州市唯一的孤岛行政村,曾经水电不通的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在耕海牧渔中寻发展,实现了从“最穷”到“最富”的华丽蜕变。据统计,2024年,惠屿岛的海上养殖实现了3亿元的产值,居民平均年收入达到了9.5万元,领跑全区。

福建地标赋能乡村振兴:一枚“地理标志”激活一方产业

诏安红星青梅是福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福建独特的山海资源禀赋,孕育出众多“天生丽质”的特色产品。这些承载自然记忆与人文情怀的优质地标产品,持续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数据显示,福建现有地理标志产品782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674件,居全国第二;累计有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4866件,居全国第一。未来,福建将继续深化商标品牌建设,推动更多福建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泉州蟳埔:千年渔村簪出“共富花”

蟳埔村位于泉州湾晋江下游入海口,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曾经,这里是一个靠海为生的小渔村,80%以上人口从事渔业相关产业。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簪花热”持续升温,蟳埔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头上经济”正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蟳埔村接待游客超过8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8亿元。

从“讨海”到“兴海” ——依海共富的东山答卷

作为福建省重要的“蓝色粮仓”,2024年,东山县水产品总产量达49.11万吨,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值高达141亿元,水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国县级前列。靠着“一条鱼、两粒砂”的海洋资源,东山县的海洋水产、玻璃及新材料、沙滩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如同三艘大船向海而行。由三艘“产业大船”牵引同行的,还有61只村集体“小船”——目前,东山全县6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20万元。

媒体聚焦
专栏展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