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26日讯(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 实习记者 谢沅昕 通讯员 陈钻勤 文/图)处暑刚过,开渔不久,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村民许海亮的渔船已满载而归。码头上,乡亲与游客熙攘问价,杂鱼、虾蟹等优质海味即将通过现代物流发往全国百姓餐桌。这片海,正成为东山县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银光闪闪丰收年》 王东培摄
在9月25日召开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新闻发布会上,东山县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从党建引领到渔业升级,由文旅融合至改革攻坚,东山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共富路径。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山宣传部供图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跟随组织走,路子不会错!”下西坑村村民陈瑞香感慨道。2024年,该村海水养殖年产值突破2亿元,养殖户年均收入达40万元。
前楼镇下西坑村党支部创新“小板凳工作法”,依托海上党群议事厅,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通过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合理规划、依法承租、海域整治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引导村民养殖龙须菜、海带、牡蛎、鲍鱼等高碳固碳品种,形成以筏式吊养为主体的海水养殖产业,将该村打造成为漳州市首个生态养殖村。
据悉,东山县聚焦做好“海”的文章,深入开展基层海疆党建工作,在海上、岛上、船上、岸上建立党组织,构建海、岛、湾、港、村相依并存的基层海疆党建工作体系,以组织领航、党员干部领办助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今年1-7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位居全市前三、“乡村游”接客同比增长15%。
午后,张家村云生工业园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在车间工作的本村村民陈阿姨,趁着休息擦拭工具时笑着说:“以前机砖厂停了没活干,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四千多,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村里帮我们找的这份工作太实在了!”张家机砖厂曾因环保停产陷入沉寂,张家村两委积极推进“两委领办”项目,探索尝试“村企联姻”,创新采用村集体“以地入股”模式,引入5家企业进驻重建的“沉寂”厂房,推动张家物流仓储兴村富民工坊建成投用,实现“变废为宝”,每年为张家村村集体带来35万元的稳定收入,吸纳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文海波表示:“我们围绕为民办实事、集体经济创收等方面,组织各村梳理新年度重点工作,引导村‘两委’干部每人领办1-2个项目,建立领办‘承诺、践诺、督诺、评诺’机制,推动项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截止2025年8月,东山县村“两委”干部共领办工作项目321个,助力重点镇村产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示范建设项目65个,累计投资超1.2亿元。
张少华摄
向海图强,激活产业升级“蓝色动能”
作为“中国鲍鱼种苗之乡”,东山拥有苗场1500多家,其中省级良种场4家、市级良种场2家。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许世齐表示,东山正全力推动水产种业、养殖模式、精深加工与贸易渠道全面升级。
在养殖模式方面,近海做“减法”、深海做“加法”。现已建成并投产142口深水抗风浪塑胶网箱,数量居全市之最。总投资3.6亿元的海洋牧场一期项目正加快推进,建成后预计年产成品鱼0.82万吨、产值5亿元。近海养殖做“减法”与深海养殖做“加法”并行,规划建设标准化示范园与6个深远海养殖片区。
加工环节同样不落后。2024年水产加工产值达45.3亿元,预制菜企业增速超30%。聚源生物(总投资4.6亿元)等18个海洋食品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达19.8亿元,推动水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曾明摄
文旅融合,绘就城乡共生“多彩画卷”
夕阳西下,澳角村依然游人如织,“渔获满舱”展馆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观、购买。来自江西的游客李女士惊叹:“没想到农村的旅游设施这么完善,民宿条件不比酒店差!”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纷纷开办民宿、餐饮,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我们大力推进城乡文旅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因地制宜地展现东山乡村的山海风光、民俗文化和田园风情,让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化。”东山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陈建峰表示,“2025年‘五一’期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5.5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达6.7亿元。”
“村BA”篮球赛 东山宣传部供图
“品牌”活动同样精彩。“村BA”篮球赛参赛队伍从44支扩至51支,举办176场比赛,现场观众超2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超200万人次;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第三届东山岛泳渡挑战赛等接连举办,展现海岛文化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紧扣'三农'主线,切实履行乡村振兴牵头抓总职责,扎实开展示范创建等举措,全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实干姿态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东山振兴新画卷。”东山县农业农村局林武生局长称。
潮起东南,千帆竞发。东山这座海岛县,一个个奋斗者的身影,正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