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25日讯(通讯员 林炜鸿 卢国义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老师,这个旧作业本是可回收物,要放进蓝色垃圾桶!”“大爷,剩菜剩饭得投绿色桶!”近日,大溪镇团委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从校园课堂到街头巷尾,再到清扫一线,处处都是忙碌又热闹的身影,正以“三个阵地”推动分类习惯深入人心。
“小课堂”教出“小管家”
在大溪镇中心小学,志愿者通过漫画讲解、卡片游戏等形式,生动讲授垃圾分类知识。“废电池乱扔会污染井水和土地”,志愿者陈老师边讲解边引导孩子们区分果皮纸屑、塑料瓶罐和过期药品。课后,学生化身“家庭小老师”,带动家长一起参与分类,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
“小传单”讲清“大实惠”
赶集日里,志愿者在菜市场、超市门口发放传单,面对面讲解分类好处。“旧报纸、塑料瓶可回收换钱,厨余垃圾制成有机肥种菜更甜!”针对视力不好或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志愿者耐心用客家话讲解,确保宣传“不漏一人、入脑入心”。
“大扫除”扫出“好习惯”
志愿者联合保洁员发动群众参与公共区域大扫除,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清理垃圾,并现场指导分类投放。如今,“先分类,再投放”已成为不少村民的自觉行动,干净整洁的街巷正成为大溪环境转变的生动注脚。
“垃圾分类事关家乡环境和生活质量。从校园到街头,从宣传到实践,只要全民参与,大溪一定会天更蓝、地更净、生活更舒心。”大溪镇党委副书记周松凯表示。下一步,大溪镇将持续深化“家校社”联动,拓展“小手拉大手”实践活动,推动垃圾分类从课堂走向社区,让绿色生活习惯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