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8月26日讯(通讯员 许琦婧 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盛夏时节,走进南安市溪美街道莲塘村的“城市田园综合体”,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鱼稻共生项目养殖大棚波光粼粼,不远处的研学基地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是溪美街道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
创新机制: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
溪美街道位于南安市中心城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劳动力短缺、抛荒闲置等日益突出的问题,溪美街道通过探索实施多元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明确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权,形成保底租金加利益联结机制,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促进农民增收。
在莲塘村,街道采取“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方式,村集体作为中介,整合农户土地后与南安市文体旅集团合作,统一流转开发,村集体协调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企业降低谈判成本,而农户不仅能获得每亩每年1300元的保底租金,还能优先在项目区务工。此外,街道还为有种地意愿的村民规划“一户一分地”供村民自愿种植,“大流转+小自耕”的弹性模式,保留了小农户的耕种权益和乡土情结,又顺应了农业现代化趋势,找到政府、企业、农户的“最大公约数”。仅用19天,莲塘村就完成1145.7亩土地的集中流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溪美速度”。
在溪美街道镇山村,一座座搭好的大棚框架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承包者老张在田里忙碌,今年首次种植的西瓜大丰收,让他坚定了继续承包的信心。此前,这片农田因地势低洼、雨季易涝,旱季沙质土壤又保水困难,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村委会以要素盘活、发展产业的思路为指导,对该地块连片流转,进行“旱改水”改良和地力提升,引入第三方家庭农场经营,形成村民、村集体、经营方三方共赢的局面。老张表示,他注册了“镇山红农场”,计划联合镇山村村委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近年来,溪美街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村土地资源,共完成土地流转3337亩,多元方式解难题,将碎片化土地集合起来,走出因地制宜的城市郊区现代农田格局。
三产融合:激活土地多重效益
在土地集中流转的基础上,溪美街道精心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形成“一产供料、二产溢价、三产引流”的完整产业链。
在莲塘千亩农田,引进种植谢华安院士团队培育的“福香占”籼型常规稻和β-葡聚糖功能稻,节省种植成本50%,减少农业污染80%,亩均销售7000元,年产约850万元。配套建设的智能温室大棚,推广“鱼稻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形成“种—养—钓—游—吃”的生态循环、产业融合、体验经济“五位一体”循环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达成一产提质;构建农产品加工中心,稻米精加工、水产品深加工模式,探索产品品牌化运营,实现二产延伸;莲塘村打造“潮创田园”文旅项目,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团建、零售等业态发展。镇山村引进研学机构,开发从田间到餐桌的沉浸式研学课程,通过团体客流稳定增收,推动三产拓展。
共建共享: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现在不仅收租金,还能拿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莲塘村村民陈大姐笑着说。“租金+薪金”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莲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1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促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经营户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的三方共赢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溪美街道正谋划更大的发展蓝图。下一步,溪美街道将深化“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盘活闲置土地,以南安市老年康养服务社区项目为核心载体,积极构建一个集“居住、医疗、文化、生态、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全域康养服务网络,推动“社区养老”与“文旅康养”有机联动,引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轻度假等功能模块,打造开放型、复合型康养目的地。
从“沉睡资源”到“活力资产”,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溪美街道用实践证明,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三产融合是共同富裕的“加速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