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剧非遗传人吕焕岭  唱念做打三十余年展齐鲁风情

    吕剧非遗传人吕焕岭 唱念做打三十余年展齐鲁风情

    京剧非常城市化,一招一式、一个眼神、包括咬字和发声在内的唱念做打都特别讲究。而吕剧很生活化,表演灵活性强,咬字、发声越生活、越接地气,越适合吕剧...

  • 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博采众长创新山歌

    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博采众长创新山歌

    “有创新发展才能有传承,有观众喜爱才会有演出。”从艺至今42年,她博采众长创新演唱技巧和演出方式,把客家山歌唱出家乡、唱出广东,最终唱出国门,唱到...

  • 何泽华:希望将皮影戏传承下去

    何泽华:希望将皮影戏传承下去

    皮影戏是一种文化,皮影不应该在木箱里沉睡,希望让更多人来了解这门艺术。

  • 蔡奕品:传统“舞狮”守艺人和传承者

    蔡奕品:传统“舞狮”守艺人和传承者

  • 匠人王超辉:他刻的木活字比机器刻的还好看

    匠人王超辉:他刻的木活字比机器刻的还好看

    王超辉,1955年生,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甘肃平凉艺人酒瓶变创艺盆景免费培训冀传承技艺

    甘肃平凉艺人酒瓶变创艺盆景免费培训冀传承技艺

    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瓷雕技艺盆景制作者,更好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 旧厂房内守传承 金苍绣娘爱“牵线”

    旧厂房内守传承 金苍绣娘爱“牵线”

    19岁那年,陈美英进入国营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做学徒工,师从泉州刺绣名师苏进治,开始学习金苍绣。

  • 国宝级文物修复师: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

    国宝级文物修复师: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

    能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我们非常有成就感

  • 小葫芦大世界:王国伟的“葫芦”生涯

    小葫芦大世界:王国伟的“葫芦”生涯

    一块烙铁或几柄刻刀,简单的工具放在王国伟的手上,就可以把一只光滑的葫芦变成精美的工艺品,辽宁籍葫芦工艺设计制作人王国伟曾获得“辽宁省工艺美术大...

  • 民间烙画艺人铁火绘丹青  三十余载传承中创新

    民间烙画艺人铁火绘丹青 三十余载传承中创新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姜中今年57岁,作为姜家第三代烙画传人,他至今已坚持了30余年。在儿时的记忆中,爷爷用煤油灯烧铁钉烙画的情景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也...

  • 赵宏亮是“赵家笙”第三代传人

    赵宏亮是“赵家笙”第三代传人

  • 扬州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庆70岁  56年授艺逾千学生

    扬州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庆70岁 56年授艺逾千学生

  • 广西油纸伞传承人:让“非遗”融入时尚走出国门

    广西油纸伞传承人:让“非遗”融入时尚走出国门

  •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博物绘画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博物绘画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

    从“信手涂鸦”的见习绘图员到名满天下的“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有着自己的信仰——“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

  • 18年13000件作品——这位“80后”非遗传承人不简单

    18年13000件作品——这位“80后”非遗传承人不简单

    那时候喜欢捏一些小青蛙、小坦克,虽然不太像,但很享受“玩”泥巴的过程。

  • 冯清芳:烟火四十载 坚守传承“德化白”

    冯清芳:烟火四十载 坚守传承“德化白”

    作为土生土长的德化人,冯清芳和很多人一样选择与陶瓷为伴。1973年,19岁的他就在德化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学做瓷、烧瓷,从学徒到窑工,再到当地知名的烧...

  • 青年艺术家魏巍:我要将景泰蓝掐丝艺术发扬光大

    青年艺术家魏巍:我要将景泰蓝掐丝艺术发扬光大

  • 编绳六十载的非遗传承老匠人:将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

    编绳六十载的非遗传承老匠人:将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

     “在我看来,这些五颜六色的线绳都是‘活’的。”68岁的葛恩光自6岁起就与“绳子”打交道。她说,随着时代变迁,绳结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花样繁多的“中...

  • 青海囊谦手工草编传承人杰加的“咗玛”变现记

    青海囊谦手工草编传承人杰加的“咗玛”变现记

    一条牛皮绳,一把坚韧地草枝,“咗玛”再次在杰加手中焕发活力。

  • 玉雕大师樊军民:精于技雕于心

    玉雕大师樊军民:精于技雕于心

    暖白色的灯光下,一位中年男子端坐桌前,左手握着一块玉石,右手持笔,一边在玉石上细细勾画,一边不时停下来凝神思索。

  • 省“非遗”铁枝木偶传承人 有着来自东山的传奇故事

    省“非遗”铁枝木偶传承人 有着来自东山的传奇故事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了8年  修复师却说时间太短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了8年 修复师却说时间太短

    为了适应修复工作,我们有时站着,有时半蹲,一个姿势往往就是一整天。

  • 非遗传承人何永江 鸽哨飞翔的音符

    非遗传承人何永江 鸽哨飞翔的音符

    这份鸽哨的记忆不是我的,是大家的,是国家的。我能做的不过是将这份记忆支撑、传承。

  • 浙江德清非遗传承人:捐赠斗蟋蟀器具传承民间文化

    浙江德清非遗传承人:捐赠斗蟋蟀器具传承民间文化

    得知“斗蛐子”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十分欣喜。2012年时,他就曾将一套“斗蟋蟀器具”捐献给了县博物馆收藏。

  • 床铺上的葫芦烫画师

    床铺上的葫芦烫画师

    王英杰7岁开始学习画画,22岁学烫画,2014年凭借葫芦烫画技艺被认定为第二批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天津非遗项目连台本戏传承人刘荣升:让京剧越唱越红

    天津非遗项目连台本戏传承人刘荣升:让京剧越唱越红

    刘荣升出身梨园世家,外祖父是著名剧作家陈俊卿,父亲刘麟童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4岁随父演出,6岁正式练功学戏。父亲要求很严,刘荣升至今仍记得当...

  • 28岁,他把“非遗”三水侠家拳传承扛在肩上

    28岁,他把“非遗”三水侠家拳传承扛在肩上

    练侠家拳的人很多,国内国外都有,但在三水区,我是唯一的传承人,这让我有一种责任感,一定要把这门拳法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侠家拳,喜欢上侠...

  • 洮砚世家唯一女制砚师:一双糙手传承千年手艺

    洮砚世家唯一女制砚师:一双糙手传承千年手艺

    洮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以石色碧绿、石质温润、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

  • 一双巧手“剪出”多彩世界 ——走近新疆剪纸大师林贵福

    一双巧手“剪出”多彩世界 ——走近新疆剪纸大师林贵福

    把兴趣做成事业,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背后往往都有一条无比艰辛的创作之路。从部队转业后,林贵福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开始一心一意地剪纸,并创办了...

  • 老人鸡蛋壳上画108将脸谱  盼传统艺术“满地开花”

    老人鸡蛋壳上画108将脸谱 盼传统艺术“满地开花”

    鸡蛋壳上作画并不稀奇,不过上海的一位八旬老人花费一个多月就把《水浒传》中的108将脸谱画在了鸡蛋壳上,并给每个脸谱都配上了相应的装束,使得整体更为...

  • 陈成芬:南音是我一生的挚爱 爱它胜过我爱人

    陈成芬:南音是我一生的挚爱 爱它胜过我爱人

    事南音这一路来有过很多困难,但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南音,就是害怕不知道自己还能教多久,南音是我一生的最爱……

  • 三彩马眼睛上看“匠心”

    三彩马眼睛上看“匠心”

    “马腿上的肌肉线条不仅要流畅,更要符合马腿发力的状态。”在河南省孟津县南石山村高水旺艺术馆,董军安正在打磨三彩马,从早上8点开始,他对着一条马腿...

  • “谱师”传承“木活字”:最大的心愿是后继有人

    “谱师”传承“木活字”:最大的心愿是后继有人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木活字’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来自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的“非遗”木活字印刷术省级传承人王志仁感慨道。

  • 山东文物“医生”无痕修复古陶瓷  “抢救”传统文化

    山东文物“医生”无痕修复古陶瓷 “抢救”传统文化

    身穿白大褂,手持刻刀,用毛笔蘸取颜料,修复瓷器原有纹饰,今年60岁的王春发是一名古陶瓷修复师,精通无痕修复,“抢救”传统文化。

  • 非遗传承人柏开花:穿针引线“锁”住民族文化

    非遗传承人柏开花:穿针引线“锁”住民族文化

    “要想把奥日雅玛拉做大做强,就得把它做出特色,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刺绣。

  • 单秀梅的“绣塑人生”:让“新疆礼物”走出“国际范”

    单秀梅的“绣塑人生”:让“新疆礼物”走出“国际范”

    “过去我的作品以写实为主,现在想通过布偶传达一种文化概念”。单秀梅说,策划做《玛纳斯》,是希望通过布偶展现新疆重量级文化遗产,让这部史诗能够深入...

  • 中国土乡“非遗之花”在保护中传承

    中国土乡“非遗之花”在保护中传承

    作为传承人的女儿,我要传承好母亲的盘绣技艺,更要让自己的女儿学习盘绣,重新实现盘绣世代以母女传承的传统。

  • 山西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尚向斌:非遗文化亟需产业化

    山西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尚向斌:非遗文化亟需产业化

    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非遗保护工作,深知其非遗保护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深刻了解到非遗的真正价值是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因子。

  • 布依族枫香染非遗传承人杨光成 传授老技艺描绘新生活

    布依族枫香染非遗传承人杨光成 传授老技艺描绘新生活

    不能再藏着捂着,只有让枫香染走出家门,才能摆脱失传的危险。

  • 长江小城非遗传承人:“守得云开见月明”

    长江小城非遗传承人:“守得云开见月明”

  • 阳戏坛师周昌智:文化就是我们的宝贝!

    阳戏坛师周昌智:文化就是我们的宝贝!

    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傩戏有阴戏、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之为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

  • 记“泥巴艺术的守望者”牙合甫江·玉素英

    记“泥巴艺术的守望者”牙合甫江·玉素英

  • 香港唯一手写“水牌”师傅:期待天分与缘分的传承

    香港唯一手写“水牌”师傅:期待天分与缘分的传承

  • 专访京剧名家宋丹菊:戏曲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专访京剧名家宋丹菊:戏曲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她说,戏曲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在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我已经快八十岁了,想利用这一点余热,把京剧艺术传承下去。”

  • 柴战柱: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柴战柱: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柴战柱围绕做大做强绞胎瓷产业,制定了打造名窑、名瓷、名家、名作的发展思路。

  • 远古之声入耳来 ——访鄂伦春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

    远古之声入耳来 ——访鄂伦春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

    在关金芳的记忆里,小时候,唱民歌就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走在乡间小路上,有人唱出上句,就会有其他人即兴接唱下句。

  • 非遗传承人陆琴:脚上雕花  匠心传承扬州修脚刀

    非遗传承人陆琴:脚上雕花 匠心传承扬州修脚刀

    一张小矮凳,一盏老地灯,一组修脚刀……刀光中映现出的,是扬州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也是专属于扬州的城市记忆。这种手与心的传承,历经千年磨砺,依然...

  • 黄福华:匠心琢“仙作”  刀下绘乾坤

    黄福华:匠心琢“仙作” 刀下绘乾坤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古典家具——父亲黄春高开了个家具作坊,和母亲还有几位叔叔终日靠打家具谋生,而黄福华和两个弟弟的课余生活也是帮...

  • 陕西:小茶馆里的大传承

    陕西:小茶馆里的大传承

    “其实我能走上相声演员这条路,也很幸运。”今年38岁的马腾翔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当年他去北京参加电影学院的招生考试时,经父亲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他后...

  • 河北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钝嗓悲腔新传唱

    河北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钝嗓悲腔新传唱

  • 传统戏曲文化布袋戏传承人杨俊伟讲背后故事

    传统戏曲文化布袋戏传承人杨俊伟讲背后故事

  • 传承非遗 回馈社会

    传承非遗 回馈社会

    张小红自幼随祖辈学习刺绣,凭着勤奋与对刺绣艺术的独特领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6年前,张小红只不过是一名普通女工,她未曾想到,自己从小热爱的手...

  • 固原砖雕传承人卜文俊:把独门技艺教与乡邻共享

    固原砖雕传承人卜文俊:把独门技艺教与乡邻共享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固原砖雕的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在过去的38年里,将魏氏砖雕从魏家特有的独门技艺转变为乡邻共享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魏氏砖雕的传承...

  • 内蒙古耄耋非遗传承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

    内蒙古耄耋非遗传承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

    以前的日子是论天过,现在是论秒的,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就是没那么多时间了。

  • 谭奇书:用三根棍演活一个人

    谭奇书:用三根棍演活一个人

    或许是长期从事艺术工作的缘故,谭奇书虽已年逾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起湖南杖头木偶戏,他有很多话要说。

  • 探寻醒狮扎作手工艺人:产品远销海外 年轻工人难以坚持

    探寻醒狮扎作手工艺人:产品远销海外 年轻工人难以坚持

  • 用匠心雕刻人生——记洮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卢锁忠

    用匠心雕刻人生——记洮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卢锁忠

    “每方砚石都是一条命,看不到这点,你就是块石头。”临走时长辈的寄语,卢锁忠始终牢记于心。

  • 田永翔:张家口蔚县剪纸“点彩人”  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

    田永翔:张家口蔚县剪纸“点彩人” 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

    日前,第七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在张家口蔚县举行。此前,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短片惊艳世界,该片最后的定格画面也是七米长卷蔚县剪纸。土生土...

  • 一针一线织锦绣——访布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菁

    一针一线织锦绣——访布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菁

    如今,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山寨里,流传着一只“布谷鸟”的动人“传说”。每当有人谈到布依族服饰,总绕不过一个人——王菁。

  • 拍胸舞技惊四座 广纳门徒传非遗

    拍胸舞技惊四座 广纳门徒传非遗

  • 湖北仙桃麦秆画非遗传承人:恪守匠心,传承文化

    湖北仙桃麦秆画非遗传承人:恪守匠心,传承文化

  • 【文脉颂中华】织金彩瓷  传承匠心

    【文脉颂中华】织金彩瓷 传承匠心

    谭广辉说,他不止想做广彩的守护者,更想做一个传承者,让更多的人认识、学习这项中国艺术。

  • “戏曲男神”陈伟——传承歌仔戏 只为你开腔

    “戏曲男神”陈伟——传承歌仔戏 只为你开腔

  • 将传承创新融入血液——记蜀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

    将传承创新融入血液——记蜀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

    孟德芝表示,不管自己是否享有传承人的荣耀,40年的刺绣生涯已经让传承与创新蜀绣技艺融入自己的血液中。除了继续创新研发高精尖的蜀绣工艺品以外,孟德芝...

  •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杨永良:我织过的地毯可以绕村子一圈了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杨永良:我织过的地毯可以绕村子一圈了

    56岁的杨永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8岁开始跟父亲学织地毯。“我织过的地毯可以绕村子一圈了”,他说。

  • 国家非遗传承人杨锡伟 一生结缘漳州八宝印泥

    国家非遗传承人杨锡伟 一生结缘漳州八宝印泥

    八宝印泥中不仅含有珍珠、金箔等贵重原料,还有20多味中药材。精心调制出来的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彩鲜亮,有立体感,时间越久,...

  • 面塑艺人李春芳:让面塑技艺不断传承发展

    面塑艺人李春芳:让面塑技艺不断传承发展

    要用彩色的面揉出人们喜欢的艺术形象,让这项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老手艺”能够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普及下去。

  • 择一事,终一生 ——记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

    择一事,终一生 ——记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

    周仲博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1925年出生于京剧世家,其父周凯亭、兄长周少楼都是当时的武生名角。他5岁学艺...

  • 厦门杨雪莉两次摘“牡丹奖” 以南音传承为己任

    厦门杨雪莉两次摘“牡丹奖” 以南音传承为己任

  • 80后广州榄雕技艺传承人曾宪鹏

    80后广州榄雕技艺传承人曾宪鹏

  • “豆签”非遗传承人蔡水方:想更多人来传承这门手艺

    “豆签”非遗传承人蔡水方:想更多人来传承这门手艺

    他从21岁开始学习做豆签,手里的擀面杖已经握了近40年,如今依然没放下。从一个小小的家族食品加工坊,到现在远近闻名的“豆签”非遗传承人,这其中除了蔡...

  • 漳州诏安竹编匠人陈文福:非遗绝活代代相传至今

    漳州诏安竹编匠人陈文福:非遗绝活代代相传至今

  •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全雷山的苗族布料基本都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最年轻的苗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甘小芝。

  • 泉州非遗传承人江碧峰的“木偶人生”:54年如一日

    泉州非遗传承人江碧峰的“木偶人生”:54年如一日

    “传统技艺要传承和发扬,不但需要从业者的恒心和毅力,更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重视。”江碧峰说,他的梦想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将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并...

  • 王名乐:为了“莲花落我继承”的承诺

    王名乐:为了“莲花落我继承”的承诺

  • 非遗传人指尖塑毛猴“七十二变”渴盼后继有人

    非遗传人指尖塑毛猴“七十二变”渴盼后继有人

    这门手艺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在创作中要融合面塑、微雕等技艺,也考验手工美术、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等功底”,作为“济南毛猴”第三代传人,杨凤岩坦言自己...

  • 梅派传人胡文阁:男旦艺术传承困难

    梅派传人胡文阁:男旦艺术传承困难

  •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

    如果小时候没玩过泥巴,你的童年会缺少一些乐趣!对很多人来说,玩泥巴不过是一件再平凡不过小事,可对于有心人来说,玩泥巴却是一件大事,大到可以改变命...

  • 探访福建非遗角梳手工传统技艺传承人程寿芳

    探访福建非遗角梳手工传统技艺传承人程寿芳

    “角梳厂就在我家隔壁,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角梳制作基本情况大致了解。但看是一回事,真正开始学、动手做又是另一回事。”

  • 非遗项目甘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勇:一颗传承心刀刀见真功

    非遗项目甘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勇:一颗传承心刀刀见真功

    近年来,甘谷木雕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着改变,古老技艺传承发展面临困难。其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雕刻、机械雕刻迅速崛起,大有取代手工雕刻之势。

  • 绵阳非遗传承人用五谷杂粮绘出多彩世界

    绵阳非遗传承人用五谷杂粮绘出多彩世界

    鑫田粮艺年代久远,传承于民间,是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乡土文化,纯手工技艺。以五谷杂粮和自然界的各种种子为材料,利用自然颜色、自然形状,通过构图、线条...

  • 狗拳非遗难寻传人:3000徒弟大多不知道狗拳

    狗拳非遗难寻传人:3000徒弟大多不知道狗拳

    地术拳是中国南方稀有的传统拳种之一,又称“地术犬法”,俗称狗拳。该拳模仿狗扑、纵身、跳跃、抖身、跌扑、滚翻等动作演变而来,地趟动作较多。狗拳取狗...

  • 甘肃“80后”洮砚艺人十五载坚守古老文化传承技艺

    甘肃“80后”洮砚艺人十五载坚守古老文化传承技艺

    作为一个“80后”,黄炳强在甘肃洮砚艺人中,属于较为年轻的。十五年前跟随姑父开始学习雕刻洮砚,这门技艺对黄炳强来说,已经从谋生的手段转变成痴迷的爱...

  •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情系红木三四十载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情系红木三四十载

    自清代中后期,(广州)白云区江高镇大岭村的村民就有学木雕的传统。民国广作红木鼎盛期,大岭村学木雕的“手作仔”很多。长久以来,大岭村满溢着红木味、酸...

  • 一鼓一曲中传唱沧桑情怀

    一鼓一曲中传唱沧桑情怀

    天气渐暖,年近八旬的兰州鼓子传承人魏世发更频繁地奔走于家和传习所之间,一个多小时公交车的路程,魏世发拿好家里准备的干粮,在传习所一待就是六、七个...

  • 泉州:恩师留下传承提线木偶的心愿 他坚持了十年

    泉州:恩师留下传承提线木偶的心愿 他坚持了十年

  • 传唱哩哩美是我一生的事业

    传唱哩哩美是我一生的事业

    “哩呀哩哩个美,哩哩个美雷爱,雷爱”……在临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哩哩美渔歌已传唱千年,那优美而动听的旋律,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经久不息,也...

  • “西关打铜”非遗传承人苏英敏: 要做“非遗”文化的“漂流壶”

    “西关打铜”非遗传承人苏英敏: 要做“非遗”文化的“漂流壶”

  • 南箫粤声 三代坚守

    南箫粤声 三代坚守

    郭大强也已是省级非遗——南粤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而郭氏箫笛以其选料、技艺、精准、音色、创新而闻名全国,并被誉为“南箫王”。

  • 王元凤:退而不休躬耕乡村文化“田”

    王元凤:退而不休躬耕乡村文化“田”

    我们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事办好,保护好家乡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也就是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 从少年唱到“老生”沉浮中坚守汉剧梦

    从少年唱到“老生”沉浮中坚守汉剧梦

    “战胜恐惧,才能登上舞台。这件事对我的整个从艺生涯影响都非常大。”张广武说。

  • 非遗传承人任鹤林:这一辈子,就活给了木版年画

    非遗传承人任鹤林:这一辈子,就活给了木版年画

    40年来,他苦心求索传统木版年画历史,传承、复兴、创新传统年画制作工艺。用他的话来说,“这一辈子,就活给了木版年画。”

  • 年轻的舞狮者:不为挣钱只为传承

    年轻的舞狮者:不为挣钱只为传承

    我们不指望舞狮队可以赚钱,只是希望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下去,让更多人喜欢舞狮,了解舞狮。”吴小慧说。

  • 非遗传承人彭嘉志  “最年轻讲古佬”说书收徒传技艺

    非遗传承人彭嘉志 “最年轻讲古佬”说书收徒传技艺

    14岁拜师学艺,18岁接班师父的“最后一个讲古佬”称谓成为最年轻“古王”,25岁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 吴笃琴:传承酸汤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吴笃琴:传承酸汤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说到贵州印象,很多人都能想到酸汤,说到酸汤,不得不想到黔东南凯里。贵州人爱吃酸,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的说法,酸汤在贵州人的饮食习惯中扮演...

  • 惠东舞龙技艺传承人蔡冬维:让百年非遗传承

    惠东舞龙技艺传承人蔡冬维:让百年非遗传承

    蔡冬维制作草龙20余年,近年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 “西关打铜”非遗传承人苏英敏: 要做“非遗”文化的“漂流壶”

    “西关打铜”非遗传承人苏英敏: 要做“非遗”文化的“漂流壶”

  • 段小军:择一事终一生

    段小军:择一事终一生

    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极为普通,又极为珍贵!四十多年的时光,段小军有很多机会可以从事其他营生,但他不忘初心,剪纸于他,成了一生的事业。

  • 西江“苗王”唐守成:用朴素的坚守传承苗族文化

    西江“苗王”唐守成:用朴素的坚守传承苗族文化

    唐守成有着另外两重身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鼓藏节传承人和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医药·肝炎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前来拜访唐守成...

  • 95后学霸的另类打开方式:专注捏面人20年的“老艺人”

    95后学霸的另类打开方式:专注捏面人20年的“老艺人”

    郎佳子彧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高考时以643分的优异成绩,被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录取;在前不久举行的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招生考试中,他取得了北京大学美...

  • 【文脉颂中华】83岁非遗传承人:剪的是物件 传的是历史

    【文脉颂中华】83岁非遗传承人:剪的是物件 传的是历史

    整个剪纸过程,从未上过学的老人,用自己一生的积累和经验,通俗的解读,向大家分享着76年的剪纸文化,让记者团成员从多个不同角度认识非遗项目,了解像康...

  •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的智慧结晶!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的智慧结晶!

    “我7岁开始跟着父母学习制作银饰,15岁成为正式的手工银匠。这里的男子基本都会做银饰,制作时是没有任何图纸可参考的,都在自己的脑子里。”控拜村一名...

  • 绣娘顾兰花:指尖绣出苗乡脱贫致富路

    绣娘顾兰花:指尖绣出苗乡脱贫致富路

    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几千年来,苗寨秀娘一边唱着歌,一边把自己的想象与生活一针一线地“书写”在一...

  • 李康迪:在鼓声中传承潮汕之音

    李康迪:在鼓声中传承潮汕之音

    任何一个文化,包括潮绣、木雕等,能够传承下来,是因为有故事。年轻人愿意去了解‘潮文化’,也是因为有故事。一个文化的价值在于别人愿意认识、愿意参与...

  • 湖北艺术家丁承运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委评语亮了

    湖北艺术家丁承运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委评语亮了

     丁承运是享誉国内外的琴筝演奏家,音乐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丁承...

  • 段小军:择一事终一生

    段小军:择一事终一生

    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极为普通,又极为珍贵!四十多年的时光,段小军有很多机会可以从事其他营生,但他不忘初心,剪纸于他,成了一生的事业。

  • 木偶传承人王茂伟:偶影人生 不负芳华

    木偶传承人王茂伟:偶影人生 不负芳华

    17岁上木偶艺术班,24岁毕业,一边拍木偶电视剧,一边学习木偶制作。年轻时的王茂伟选择了一条只有一人独行的艺术之路。

  • 传承三代的北京“冰刀王”:4分钟打磨浸透75年经验

    传承三代的北京“冰刀王”:4分钟打磨浸透75年经验

    正是由于磨刀的整个过程中,眼睛需要全神贯注的盯着冰刀,而磨刀时飞溅出来的高温砂石极容易黏着在眼镜等护具上,这也对磨刀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只能...

  • 450年15代传承 只为一味末药

    450年15代传承 只为一味末药

    在歙县,有一个医学世家被当地人广为熟知,那便是“张一帖”医学世家。“张一帖”一家被公认为历史悠久、当代影响重大的世医家族,据介绍,其历史最早可追...

  • 罗源“非遗”传承人之家: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罗源“非遗”传承人之家: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有了‘非遗’之家,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可以为更多人更好地服务。

  • 微书于陶瓷 王芝文一人撑起陶瓷微书国家非遗

    微书于陶瓷 王芝文一人撑起陶瓷微书国家非遗

  • 把根留住期待传统文化的春天

    把根留住期待传统文化的春天

    这个从历史走来、穿越百年的车站,首次在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身便吸睛无数。人们追溯着火车从这里驶出是怎样改变一个城市、一个时代,也感慨着它...

  • 采野草磨颜料 他用7年时间让唐卡活起来

    采野草磨颜料 他用7年时间让唐卡活起来

    “打底稿、勾线和开脸是最重要的三个步骤。”夏吾角是热贡艺术国家级传承人,主要从事热贡艺术中唐卡和雕塑的传承,因而也是国内最负盛名的唐卡大师之一。

  • 萍乡雕塑家朱照林50年如一日 用艺术弘扬中国精神

    萍乡雕塑家朱照林50年如一日 用艺术弘扬中国精神

    朱老前辈,他一直没有自己的工作室,靠租用别人破旧简陋的仓库中,还经常用几年就换一个地方,他住的房子也是多年的老房子,从不曾拥有过自己的书房,直到...

  • 邵志庆:我唱花灯戏,我从贵州来

    邵志庆:我唱花灯戏,我从贵州来

    “作为贵州文艺界的代表,我应该争取让贵州的文化‘露露脸’,用贵州花灯唱出自己的心情。”此情此景,邵志庆词由心生,她即兴写下了一段贵州花灯小调。

  • 陈应魁:要让黄平泥哨被更多人知道

    陈应魁:要让黄平泥哨被更多人知道

    泥哨的造型要尽可能缩小造型,但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形成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大的泥哨由于温度等问题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小的泥哨则需两三...

  • 锡绣大师龙女三九:老一辈流传的技艺不能丢

    锡绣大师龙女三九:老一辈流传的技艺不能丢

    正宗的锡绣是不能在布上绘图的,图案的样式由布眼大小决定,加上每个绣花人的一双巧手和慧眼,绣出来的每块锡绣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不管怎么变,我们的绣法...

  • 梁先才:要能吃苦  沉得住气

    梁先才:要能吃苦 沉得住气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陶,我都是第十一代传人了。我们当时那个年代学艺学技术,白天在厂里学,晚上父亲托关系找师傅,在家安起设备学,但是我还是跟师傅学了...

  • 吴复勇:只要还能动 我就会继续建造廊桥

    吴复勇:只要还能动 我就会继续建造廊桥

    吴复勇家族的主业便是修造廊桥,祖上四代都是做木匠和修桥。1970年,他第一次随父亲一起学习修复廊桥,但遗憾的是,那座桥后来被大水冲掉了。

  •  【文脉颂中华】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芦笙 只为奏响民族之音

    【文脉颂中华】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芦笙 只为奏响民族之音

    最多时候,老人一个月接到700支芦笙制作订单,技艺纯熟的他带领一家十几个人热火朝天地加工制作,都能按时完成订单任务,且质量上乘。老人一直坚持纯手工...

  • 一刀一刻传承云霄木雕工艺

    一刀一刻传承云霄木雕工艺

    作为漳州市非遗木雕传承人,40年来,方建武用一支笔、一把刀构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木雕艺术世界,并使这门传统手工艺能够流传下去,为更多人所知晓和喜爱。

  • 木偶头雕刻:会一直寻找传人

    木偶头雕刻:会一直寻找传人

    “喜怒哀乐一台戏,寸木窥人生百态。”一寸木偶在三寸舞台上演绎爱恨情仇。被称为“木偶之城”的泉州,不仅有精彩绝伦的木偶艺术表演,还有一些制作木偶头...

  • 苗族蜡染“独臂”传承人:民族工艺啥时都不会过时

    苗族蜡染“独臂”传承人:民族工艺啥时都不会过时

    在当地,苗族女子几乎人人都掌握蜡染技艺,这门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老工艺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杨而郎从小就学会蜡染技艺,家里不管男女老幼穿的衣服都是她一...

  • 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

    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

    孝感云梦皮影戏源于清中叶,全县26台皮影戏馆主要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和邻县市的茶社演出。云梦城关是皮影戏馆最多的地方,从南到北有五家皮影戏馆,他们每...

  • 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干军:炉火炼就匠人魂

    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干军:炉火炼就匠人魂

    “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讲究钢火旺盛,这样才能钢铁分明。”吴干军介绍,剪刀制作的要求是刃口平直锋利,开合轻松平稳,剪尖齐整,把环相称,能剪棉、毛、...

  • 非遗传承人推动玉雕进校园:年轻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

    非遗传承人推动玉雕进校园:年轻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

    “现在人都说一颗钻石永流传,我觉得一颗玉石才应永流传。”国家一级美术师、玉雕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专业推动者、湖北省绿松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嘉骐...

  • 钟星琳:九零后“挺身”传承非遗技艺

    钟星琳:九零后“挺身”传承非遗技艺

    滩头木板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板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本次活动是滩头年...

  • 非遗传承人申彬:沉住气静下心才能留下来

    非遗传承人申彬:沉住气静下心才能留下来

  • 【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的德化实践:研培计划创新师带徒模式

    【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的德化实践:研培计划创新师带徒模式

    86岁的邱双炯坐在考究地木制长椅上,语速徐缓。尽管早已功成名就,但老人并不急于谈及德化瓷:这门技艺究竟该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传承下去,这是整...

  • 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

    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

    “蜡染与陶瓷相结合,使蜡染工艺的应用更广泛。铜鼓、牛角、芦笙是苗族的三宝,蜡染工艺要突出民族性,表达上可以更丰富、多元。”因此,阿芯在创作这件作...

  •  大同90后女铜匠:总要有人在寂寞中坚守,就让我来吧

    大同90后女铜匠:总要有人在寂寞中坚守,就让我来吧

    “总要有人在坚守,这个手艺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能断代”,25岁的王燕刚刚毕业第二年,就进入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为即将“出走”四面八方的大同“名角”铜...

  • 吕剧非遗传人吕焕岭 唱念做打三十余年展齐鲁风情2018-12-20
  • 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博采众长创新山歌2018-12-19
  • 何泽华:希望将皮影戏传承下去2018-12-14
  • 蔡奕品:传统“舞狮”守艺人和传承者2019-01-17
  • 匠人王超辉:他刻的木活字比机器刻的还好看2018-12-11
  • 甘肃平凉艺人酒瓶变创艺盆景免费培训冀传承技艺2018-12-11
  • 旧厂房内守传承 金苍绣娘爱“牵线”2018-12-03
  • 国宝级文物修复师: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2018-11-28
  • 小葫芦大世界:王国伟的“葫芦”生涯2018-11-28
  • 民间烙画艺人铁火绘丹青 三十余载传承中创新2018-11-28
  • 赵宏亮是“赵家笙”第三代传人2018-12-05
  • 扬州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庆70岁 56年授艺逾千学生2018-11-28
  • 广西油纸伞传承人:让“非遗”融入时尚走出国门2018-11-25
  •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博物绘画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2018-11-13
  • 18年13000件作品——这位“80后”非遗传承人不简单2018-11-12
  • 冯清芳:烟火四十载 坚守传承“德化白”2018-11-07
  • 青年艺术家魏巍:我要将景泰蓝掐丝艺术发扬光大2018-11-19
  • 编绳六十载的非遗传承老匠人:将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2018-11-10
  • 青海囊谦手工草编传承人杰加的“咗玛”变现记2018-10-31
  • 玉雕大师樊军民:精于技雕于心2018-10-30
  • 省“非遗”铁枝木偶传承人 有着来自东山的传奇故事2018-11-06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了8年 修复师却说时间太短2018-10-24
  • 非遗传承人何永江 鸽哨飞翔的音符2018-10-07
  • 浙江德清非遗传承人:捐赠斗蟋蟀器具传承民间文化2018-10-10
  • 床铺上的葫芦烫画师2018-10-10
  • 天津非遗项目连台本戏传承人刘荣升:让京剧越唱越红2018-10-09
  • 28岁,他把“非遗”三水侠家拳传承扛在肩上2018-09-05
  • 洮砚世家唯一女制砚师:一双糙手传承千年手艺2018-09-04
  • 一双巧手“剪出”多彩世界 ——走近新疆剪纸大师林贵福2018-09-04
  • 老人鸡蛋壳上画108将脸谱 盼传统艺术“满地开花”2018-08-27
  • 陈成芬:南音是我一生的挚爱 爱它胜过我爱人2018-08-24
  • 三彩马眼睛上看“匠心”2018-08-22
  • “谱师”传承“木活字”:最大的心愿是后继有人2018-08-21
  • 山东文物“医生”无痕修复古陶瓷 “抢救”传统文化2018-08-21
  • 非遗传承人柏开花:穿针引线“锁”住民族文化2018-08-13
  • 单秀梅的“绣塑人生”:让“新疆礼物”走出“国际范” 2018-08-13
  • 中国土乡“非遗之花”在保护中传承2018-08-12
  • 山西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尚向斌:非遗文化亟需产业化2018-08-08
  • 布依族枫香染非遗传承人杨光成 传授老技艺描绘新生活2018-08-01
  • 长江小城非遗传承人:“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08-01
  • 阳戏坛师周昌智:文化就是我们的宝贝!2018-07-25
  • 记“泥巴艺术的守望者”牙合甫江·玉素英2018-07-25
  • 香港唯一手写“水牌”师傅:期待天分与缘分的传承2018-07-24
  • 专访京剧名家宋丹菊:戏曲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2018-07-21
  • 柴战柱:将传统与现代融合2018-07-20
  • 远古之声入耳来 ——访鄂伦春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2018-07-17
  • 非遗传承人陆琴:脚上雕花 匠心传承扬州修脚刀2018-07-16
  • 黄福华:匠心琢“仙作” 刀下绘乾坤2018-07-12
  • 陕西:小茶馆里的大传承2018-07-11
  • 河北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钝嗓悲腔新传唱2018-07-11
  • 传统戏曲文化布袋戏传承人杨俊伟讲背后故事2018-07-11
  • 传承非遗 回馈社会2018-07-10
  • 固原砖雕传承人卜文俊:把独门技艺教与乡邻共享 2018-07-04
  • 内蒙古耄耋非遗传承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2018-07-02
  • 谭奇书:用三根棍演活一个人2018-06-27
  • 探寻醒狮扎作手工艺人:产品远销海外 年轻工人难以坚持2018-06-27
  • 用匠心雕刻人生——记洮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卢锁忠2018-06-20
  • 田永翔:张家口蔚县剪纸“点彩人” 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2018-06-20
  • 一针一线织锦绣——访布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菁2018-06-20
  • 拍胸舞技惊四座 广纳门徒传非遗2018-06-11
  • 湖北仙桃麦秆画非遗传承人:恪守匠心,传承文化2018-06-11
  • 【文脉颂中华】织金彩瓷 传承匠心2018-06-05
  • “戏曲男神”陈伟——传承歌仔戏 只为你开腔2018-06-05
  • 将传承创新融入血液——记蜀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2018-06-04
  •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杨永良:我织过的地毯可以绕村子一圈了2018-06-04
  • 国家非遗传承人杨锡伟 一生结缘漳州八宝印泥2018-06-01
  • 面塑艺人李春芳:让面塑技艺不断传承发展2018-05-30
  • 择一事,终一生 ——记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2018-05-30
  • 厦门杨雪莉两次摘“牡丹奖” 以南音传承为己任2018-05-29
  • 80后广州榄雕技艺传承人曾宪鹏2018-05-29
  • “豆签”非遗传承人蔡水方:想更多人来传承这门手艺2018-05-23
  • 漳州诏安竹编匠人陈文福:非遗绝活代代相传至今2018-05-16
  •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2018-05-09
  • 泉州非遗传承人江碧峰的“木偶人生”:54年如一日2018-05-09
  • 王名乐:为了“莲花落我继承”的承诺2018-04-27
  • 非遗传人指尖塑毛猴“七十二变”渴盼后继有人2018-04-26
  • 梅派传人胡文阁:男旦艺术传承困难2018-04-24
  •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2018-04-18
  • 探访福建非遗角梳手工传统技艺传承人程寿芳2018-04-13
  • 非遗项目甘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勇:一颗传承心刀刀见真功2018-04-10
  • 绵阳非遗传承人用五谷杂粮绘出多彩世界2018-04-10
  • 狗拳非遗难寻传人:3000徒弟大多不知道狗拳2018-04-08
  • 甘肃“80后”洮砚艺人十五载坚守古老文化传承技艺2018-04-04
  •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情系红木三四十载2018-04-03
  • 一鼓一曲中传唱沧桑情怀2018-04-02
  • 泉州:恩师留下传承提线木偶的心愿 他坚持了十年2018-03-30
  • 传唱哩哩美是我一生的事业2018-03-28
  • “西关打铜”非遗传承人苏英敏: 要做“非遗”文化的“漂流壶”2018-03-28
  • 南箫粤声 三代坚守2018-03-28
  • 王元凤:退而不休躬耕乡村文化“田”2018-03-28
  • 从少年唱到“老生”沉浮中坚守汉剧梦2018-03-21
  • 非遗传承人任鹤林:这一辈子,就活给了木版年画2018-03-20
  • 年轻的舞狮者:不为挣钱只为传承2018-03-20
  • 非遗传承人彭嘉志 “最年轻讲古佬”说书收徒传技艺2018-03-19
  • 吴笃琴:传承酸汤是我的责任和使命2018-03-14
  • 惠东舞龙技艺传承人蔡冬维:让百年非遗传承2018-03-13
  • “西关打铜”非遗传承人苏英敏: 要做“非遗”文化的“漂流壶”2018-03-07
  • 段小军:择一事终一生2018-02-28
  • 西江“苗王”唐守成:用朴素的坚守传承苗族文化2018-02-22
  • 95后学霸的另类打开方式:专注捏面人20年的“老艺人”2018-02-21
  • 【文脉颂中华】83岁非遗传承人:剪的是物件 传的是历史2018-02-12
  •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的智慧结晶!2018-02-11
  • 绣娘顾兰花:指尖绣出苗乡脱贫致富路2018-02-05
  • 李康迪:在鼓声中传承潮汕之音2018-02-05
  • 湖北艺术家丁承运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委评语亮了2018-01-31
  • 段小军:择一事终一生2018-01-25
  • 木偶传承人王茂伟:偶影人生 不负芳华2018-01-24
  • 传承三代的北京“冰刀王”:4分钟打磨浸透75年经验2018-01-17
  • 450年15代传承 只为一味末药2018-01-17
  • 罗源“非遗”传承人之家: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2018-01-17
  • 微书于陶瓷 王芝文一人撑起陶瓷微书国家非遗2018-01-16
  • 把根留住期待传统文化的春天2018-01-10
  • 采野草磨颜料 他用7年时间让唐卡活起来2018-01-04
  • 萍乡雕塑家朱照林50年如一日 用艺术弘扬中国精神2018-01-04
  • 邵志庆:我唱花灯戏,我从贵州来2017-12-26
  • 陈应魁:要让黄平泥哨被更多人知道2017-12-20
  • 锡绣大师龙女三九:老一辈流传的技艺不能丢2017-12-20
  • 梁先才:要能吃苦 沉得住气2017-12-12
  • 吴复勇:只要还能动 我就会继续建造廊桥2017-12-12
  • 【文脉颂中华】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芦笙 只为奏响民族之音2017-12-08
  • 一刀一刻传承云霄木雕工艺2017-12-07
  • 木偶头雕刻:会一直寻找传人2017-12-04
  • 苗族蜡染“独臂”传承人:民族工艺啥时都不会过时2017-12-04
  • 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2017-12-04
  • 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干军:炉火炼就匠人魂2017-12-04
  • 非遗传承人推动玉雕进校园:年轻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2017-12-04
  • 钟星琳:九零后“挺身”传承非遗技艺2017-12-04
  • 非遗传承人申彬:沉住气静下心才能留下来2017-12-04
  • 【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的德化实践:研培计划创新师带徒模式2017-11-30
  • 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2017-11-30
  • 大同90后女铜匠:总要有人在寂寞中坚守,就让我来吧2017-11-30
友情链接
  • 福建日报社东南网
  • 中国青年网
  • 山西黄河新闻网
  • 看看新闻
  • 贵州当代贵州杂志社
  • 湖北广电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