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女士和爱人的结婚证。
结婚证发黄的纸页,见证了王先生和上官女士52年的深情相守。昨日,上官女士晒出了自己与爱人1961年的结婚证,并讲述了背后的感人故事。
上官女士和王先生都是长汀人,但他们相识时,王先生的工作单位在天津,上官女士则在泉州。他们是在天津红桥区领的结婚证。当时,上官女士搭火车从泉州到天津,至少需要两三天时间。
记者看到,当时的结婚证只有一张纸,规格比A4纸略小些,很像奖状,“结婚证”三个字上方悬挂着国旗。结婚证中部,则填写新人的信息,但没有新人的照片。盖的章,是天津市红桥区人民委员会。“当时领证,要双方的工作单位先开结婚证明。”上官女士说。
记者翻看这张结婚证背面,几乎是一张白纸,但右下角印有一排红字,“丁字沽百货商店补助布证已换布票”,下方,则还有一排黑色笔手写的字,依稀能辨别出上面的字是“棉证……油已发等”“当时的物资是要凭票购买的。结婚,就等于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棉花、油、布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们当时领证时,经办人员还给我们发了油票、布票等。”上官女士笑着说。
上官女士说,她和爱人的婚宴很简单,只有几个亲朋聚在一起,吃了一餐水饺。婚后,两人有长达14年分处异地生活,聚少离多,多以书信往来。直到上世纪70年代,王先生才调到泉州工作,后来两人在厦门定居。谈话间,二老一直笑着对记者说:“不用写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婚事很简单,也不太浪漫。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50多年前结婚证的样子。”然而,他们长达十几年分处异地的执着相守,还有数十年间柴米油盐的生活,实在令人感佩。
晒结婚证
聊“领证”故事
七夕佳节将至,来晒晒“那些年领过的结婚证”吧,即日起至8月13日,不管是您本人的,还是家人朋友的,无论是哪个年代的结婚证,只要您勇敢来晒,说说结婚证背后的故事,就有机会获得价值200元的饼券。
欢迎拍照@本报官方微博“@厦门日报”,或者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厦门日报”投稿。您也可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8820联系我们,由记者前往拍照采访。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5位幸运者,分别送上价值200元的饼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