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厦门作为经济特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始终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 “基石工程”。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厦门市人社部门聚焦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提升技能人才水平的核心任务,以“鹭岛匠心之光”首届技能人才季活动为品牌引领,创新构建“产业需求—教育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全链条技能人才生态体系,为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技能引擎”,打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厦门方案”。
制度创新
“放权赋能”增活力 激活企业自主评价“一池春水”
“过去考证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公司自主评价,通过后直接拿证,职业发展路径更清晰了。”厦门某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训练师小李的感慨,折射出厦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深刻变革。
2022年,厦门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赋予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自主权”。目前,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14家龙头企业已备案成为评价机构,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7574人次,发放证书4870本,覆盖港口物流、航空维修等20余个厦门特色产业领域。同时,我市将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行业证书与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直接挂钩,支持字节跳动等互联网、数字领域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电子取证分析师等职业(工种)“一试双证”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387人次获取“一试双证”证书。2025年1至7月,全市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6万人次,发放证书1.1万本。
“企业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人表示,该模式既解决了传统评价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又打通了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以数字经济领域为例,今年3月厦门率先开展全媒体运营师中级工认定,从业者吴晗婧成为首批受益者:“持证后公司给予岗位晋升,职业认同感更强了。”
精准培育
“产业图谱”强供给 搭建重点产业人才“蓄水池”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无人机实训室里,学生们正调试设备准备模拟飞行。作为福建最早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校,该校近年招生规模爆发式增长,毕业生被本地低空经济企业“预订一空”。与此同时,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正针对厦门产业特点调整教学方向,培养会飞行、懂理论、善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现象,正是厦门“产业地图指引教育图谱”的生动写照。
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厦门打出“组合拳”,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我市现有“数字化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和厦门航空实训基地四个国家级和七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技师学院训练院、2家职业技能提升实训基地和4家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
其中,各类实训基地精准对接我市产业企业需求,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市场所需,加大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的技能培训力度,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至6月底,自2024年以来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6189人次,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工种取证人数8875人次,涉及动画设计制作、工业产品设计、3D打印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职业(工种),有效补充重点产业链技能人才缺口。
培训补贴的“精准滴灌”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动态掌握技能人才供需数据,我市实施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持续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厦门特色技能人才培训体系。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405人次,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指标。同时,提前超额完成马兰花创业培训年度任务,有序推进各类劳动者技能提升(“见证补贴”)、重点群体项目制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含学生学徒制)等培训。
市人社部门持续深化职教改革,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成立厦门市技工教育联盟,首批吸纳148家优质企业和10余所技工院校入盟,持续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达2.47万人,技能人才对重点产业的适配性显著提升,为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生态升级
“尊崇匠心”优环境 擦亮技能人才“金名片”
“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后,不仅拿到10万元奖励,还被认定为厦门高层次人才,孩子入学、医疗保障等全解决了!”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的许巧燕充满感慨。作为厦门市基层健康管理学科带头人,她在2012年放弃三甲医院优渥的条件,下沉并植根基层社区,致力于探索健康管理专业化及学科建设,带动并推进健康管理服务在基层落地与发展,为我市“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顾之忧被解决,让她得以在厦安心奋斗。
许巧燕的获得感,是厦门技能人才激励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的鲜活注脚。2024年,我市将获得技能人才领军人物及在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人员纳入高层次人才范围,对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选手给予真金白银奖励;对企业新引进的技工院校预备技师学生,按照本科生标准予以每人1万元补贴,“凭技能吃饭,靠本领出彩”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2025年4月启动的“鹭岛匠心之光”首届技能人才季活动,更是将“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推向高潮:厦门市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中,管廊运维员职业首次纳入竞赛;近百名考生专程来厦参加中、高级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用“黑科技”专治混凝土技术难题的全国技术能手张铠,用AI技术为楼宇开出“节能药方”的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新兴职业故事被广泛传播,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2家,形成“大师带骨干,骨干带新人”的梯队培养模式,而从“企业自主评价”的破冰之举,到“一试双证”的创新实践;从传统技工教育的转型升级,到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布局,厦门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重要规律:技能人才建设必须与产业演进同频共振。当制度创新、精准培育与环境营造形成合力时,“匠星”闪耀必将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站在“十四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市人社部门将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布局,进一步凝聚“政府—企业—院校—社会”等多方合力,持续深入优化产教评一体化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链,为全省乃至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贡献“特区智慧”,让更多更好的“鹭岛匠心之光”在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绽放光彩。
(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